导航菜单
首页 > 《读者》 » 正文

问路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作者:李家同
来源:联经出版事业股份公司《李家同文集》

  我一直都是玉里镇乡下一所小学的老师,来过我们学校的人,都会同意我们学校真是世外桃源。站在校门口四处望去,看不到任何一栋房子,当然也看不到一个人。学校不远处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公路,往东走,可以走到玉里镇上去,往西走,就会走到深山里。公路在山脚下就断了,要进入山里,你必须走路,山路虽然不好走,还是有人住在深山里。

  20年前,我还是个单身汉,我的同事张老师也单身。学校没有宿舍,县政府替我们在玉里造了一栋宿舍,我和张老师都住那里,同出同进。

  有一天,我记得很清楚,是星期五,我们两个人是最后离开学校的。车子才开上公路,就看到一个小孩子在路上走,他穿的衣服很单薄,也没有穿鞋子,因为正好寒流过境,他好像有点发抖。我立刻在他旁边停了下来,张老师将车窗摇下。我相信他正准备问这个孩子要到哪里去,没想到孩子先发制人,他说:“请问,天堂怎么走?”这个问题,我和老张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窗外寒气逼人,张老师将后车门打开,请孩子进来,孩子也立刻进来了。

  我们总算知道孩子为什么要去天堂了。孩子的爸爸在他一岁时就去世了,不幸的是,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在一个星期前也去世了,但神父教他不要难过,因为他的母亲现在住在天堂里。他曾问神父,天堂在哪里?神父支吾其词,不愿明确地回答他的问题。今天下课以后,本来应该回到山上的部落去的,他却沿着公路向玉里走去。他想,那里比较热闹,而且有学问的人比较多,一定有人可以告诉他如何到天堂的。在路上,他也曾问过路人,但没有人知道天堂在哪里。

  我们发现孩子住的地方好远,车开到公路尽头后,起码还要步行一小时。今天我们是不可能送他回去了,就和他商量,今天晚上和我们住,明天我们带他四处去问路,如果有人知道天堂在哪里,我们一定会开车送他去;如果没有人知道,我们也一定在天黑以前将他送回他阿姨家。我们问他要不要打个电话给他的阿姨,他说他阿姨现在在台北,不会知道他一个人到玉里去了。

  张老师教我将车子开到玉里商店最多的地方,帮孩子先买了袜子和鞋子,也替他买了一件厚夹克和一套换洗内衣裤。穿上厚夹克,孩子不再打哆嗦。大家都饿了,就带孩子去一家西餐馆吃饭,可以想见,孩子很捧场,吃得很起劲。吃饭的时候,我发现孩子皮肤黑黑的,大眼睛,讲话的时候会露出白牙齿,典型的原住民孩子模样。

  张老师客厅里有一张沙发,也有干净的床单和厚被,替孩子打点好了,就劝他早点睡觉,因为走了这么多路,一定很累了。孩子在睡前仍然做了一个简单的祈祷,祈祷中没有提到天堂,却祈求天父降福我和张老师,因为我们是好人。我和张老师听到这个祈祷,都感觉很好。被人称为好人,当然是一件愉快的事。

  第二天,天还没有亮,我被敲门声吵醒。打开门,发现张老师慌张地站在门口,他说孩子不见了;可是有更怪的事,他坚持要我自己去看。我看了以后,真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我们替他买的衣物全部留下了,而且整理得好好的。张老师说这个孩子真是胡闹,这么冷的天气,没有厚夹克,又赤脚,绝对会感冒的。

  还是我镇静,我教张老师不要慌,因为发现孩子留了言,书桌上有孩子的一封信,信上说:

  李老师、张老师,谢谢你们。我饿了,你们给我东西吃;我渴了,你们给我水喝;我无家可归,你们收容了我;我没有衣服穿,你们给我衣服穿。凡是替我最小兄弟做的,就是替我做。你们现在就在天堂里,将来也会永远在天堂里。

  这封信没有签名,但是有以下的英文字:Mathew,25/31。

  我们两个人不知道这个英文字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隔壁的陈老师是教英文的,也管不了是否仍在睡大觉,硬把他从床上拖了起来。陈老师一看就知道这一段话典出何处,他打开《圣经》,翻到《马太(Mathew)福音》第25章31节(25/31),这一段话是如此说的:

  我饿了,你们给了我吃的;我渴了,你们给了我喝的;我做客,你们收留了我;我赤身露体,你们给了我穿的;我患病,你们看顾了我;我在监里,你们来探望了我。那时义人回答他说:主啊!什么时候见了你饥饿而供养了你,或口渴而给了你喝的?我们什么时候见了你作客而收留了你?或赤身露体而给了你穿的?我们什么时候见你患病,或在监里而来探望过你?君王便回答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对我们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凡你们没有给这些最小中的一个做的,便是没有给我做。这些人要进入永罚,而那些义人却要进入永生。

  我一直到现在仍无法形容我和张老师当时的反应,虽然陈老师一再追问我们,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们都没有立刻回答他。我记得我两腿有点发软,找了一把椅子坐下;张老师不发一语,对着窗外发呆,然后用袖子擦干了眼泪,将整个故事告诉了陈老师。陈老师听了故事以后,只说了一句话:“你们真是有福分的人。”我这时忽然想通了一件事,为什么孩子的祈祷,是向在天上的父亲祈祷。

  我必须承认,当初我和张老师被分发到如此偏远的地方,并非我们的第一志愿,但是这件事以后,我们都欢欢喜喜地留在这里工作,从未想过离开。我们忽然发现这里好多孩子在寒流来的时候,没有厚夹克,我们会买夹克送他们。近年来,有好多公益团体捐钱给我们,我和张老师说服了校长,替全校学生每人设立了一个账户(全校只有30名左右的学生),同学需要帮助,就从这笔钱支付。所以,我们的孩子从来不用担心营养午餐盒学杂费。去做家庭访问的时候,发现孩子没有厚被盖,我们会买睡袋送他们。最近,玉里镇的一个单位要换床垫,我们争取到了那批旧而可用的床垫,现在存放在学校里,已经送了一批给需要的孩子们。

  当政府宣布小学生也要学英文的时候,我和张老师就努力地读英文,我们教的孩子的英文虽然比不上城里最好的,但绝对超过附近学生的平均水平。

  我们都不会离开这所偏远学校的。谁会离开天堂呢?

  如果有人再问我天堂在哪里,我可以回答他的。

所属《读者》期:《读者》2013年第14期

更多《读者》精品电子版文章请点击:https://www.zaixianyuedu.cn/duzhe/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所属《读者》风格:《读者》2013年第14期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