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与英国争夺制海权,用了两个方法。一是潜艇战,潜艇偷袭航路,击沉民船商船很有效,但与全副武装的军舰对战,却经常吃亏,被深水炸弹击沉。另一个方法,就是造大吨位巡洋舰,进行传统式海战。
话说德国建造了当时世界上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战列舰“俾斯麦”号,1941年5月底带队出战大西洋;英国海军则派出战列巡洋舰“胡德”号,率领庞大舰队在冰岛以南洋面迎战。“胡德”号是英国海军旗舰,堂堂皇皇,耀武扬威,1920年建成后,一直是到全世界进行访问的首选。仪式活动太多,真正打仗了,才发现舱面甲板不够厚,临时铺加尚未完成,就带队出战。
“胡德”号与“俾斯麦”号大炮射程相仿,刚一接战,“俾斯麦”号第五排的炮弹正好击中“胡德”号甲板,正好穿透尚未加固的部分,正好这个部分下面是弹药舱。这三个“正好”,立即葬送了“胡德”号——中间炸裂,立即下沉,3分钟内巨舰完全沉没。舱下活着的人员,只有迅速从舱口钻出,快速游出旋涡。1419名官兵中,只有3名浮出水面获救。
以上是闲文,这篇小文字,不讲这种穷兵黩武的事情。最近英国电视台重谈与“俾斯麦”号的海战,“胡德”号侥幸活命的3人,如今尚存的只有一位老先生。巨舰沉入水中时,这位水手憋着气朝舱口游去,正好对面游来一位军官,洞口很小,只容一个人勉强钻出。这个军官做了一个姿势,人人都懂:“您先请。”水手钻了出来,升到洋面,幸而被救起。那个军官不在被救的3人之中。
尝试过潜水的人,都明白憋气时肺几乎要炸裂的难受劲儿。可以想象,晚几秒钟,这口气就不够用:冰凉的海水冲进他的咽鼻,他在痛苦的窒息中被海水淹没。
这位至今活着的水手,讷于言辞,没有过多地赞扬那位军官的绅士风度。我听这位老人讲此事,也没有觉得这位军官道德如何高尚,或者是军官在战场理应退却在后之类的武士伦理。我认为在那个生死瞬间,军官做出的是惯常反应,像上下地铁车厢进门出门:先来后到不明显,就礼让。
在那一刻,没有人能做那么多的考虑,一切出于习惯。只是在急速下沉的半截船体中,能保持如此习惯,这必定已经成为不假思索的本能了。
一句话,为“礼”而亡,“礼”令智昏。
不过,即使在那一刻,真的用脑筋想一下,考虑实际功效:两人在急速冲入的海水中抢夺出舱口,多半一个人也出不来。对这位军官来说,结果反正一样是淹死,何不从容谦让,给他人一个活命的机会。
读到此,各位想必已经知道,我要说的是排队,这个多年来让中国人丢脸的小毛病兼老毛病。“文革”后来中国的老外,最不理解的就是国人拒绝排队,前拥后抢,颜面丢尽。几十年了,改善不多,现在每个中国城市都金碧辉煌,但是让老外朝中国人摇头的,依然是排队。
新浪网曾有过激烈的讨论:不排队是不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这个问题的提法,就是有意挑动我们的良心。
当西方人还在茹毛饮血时,中国早就是礼仪之邦;当盎格鲁-撒克逊人还在做海盗时,中国人已经在探讨天理、地律、人伦的意义。
如果礼仪缺失来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如何解释新加坡的秩序井然?
如果把不排队怪到经济不够发达,那么如何解释世界其他地方华人的彬彬有礼?
如果推说改正坏习惯需要时间,如何解释柜台前抢着比手长的餐馆?售货员、售票员首先就不想负起“改造国民性”的责任。即使顾客中有人抗议,希望销售人员注意先来后到,得到的有可能是白眼。
而同一街上的麦当劳,队伍再长也安心排着,因为老板规定:营业员必须照应排队秩序。可见中国人不是不想排队,而是不排队得到鼓励。
我的记忆中,巴士站必有抢门大战,饭堂中难得不见的夹塞活动,是从文革串联开始,文革中开后门泛滥时变本加厉的:十年乌托邦实践,实现的是反乌托邦。利令智昏闹乱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礼节,斯文扫地,必然文明消失。
此劫遗泽深长,至今代代相传。新的一代,已经不知道排队的目的不仅是效率,时间,利益,更是人性的和合,他们体会不到礼仪谦让也会给自己一种从容大度的精神愉快。
礼仪王国的后代,已经不明白胡德号舱口的军官,为什么会做那个优雅的姿势――逃命也论个先来后到――哪怕只是为了在人类的杀戮历史中,留下一个自我尊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