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读者》 » 正文

选择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作者:唐宝民
来源:《博爱》2013年第8期

  20世纪40年代初的德国,到处笼罩着战争的阴影。沃尔克是一个20多岁的德国女孩儿,在一家商店做店员。受战争的影响,德国食物短缺,很多家庭食不果腹,沃尔克也处于每天吃不饱饭的状态中,所以,她那时的最大梦想,就是能天天吃上3顿饱饭。

  沃尔克做梦也没想到,她的这个愿望竟然在不久之后实现了!那是一个初春的早上,沃尔克正在商店里忙碌,老板叫人来找她,说老板那里有事,她急忙放下手中的工作,来到了老板的办公室。在那里,她看到除了老板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不认识的人,那两个人的表情十分严肃。老板让她坐下来,对她说:“这两位是党卫军的军官,鉴于你在工作中一向表现良好,而且聪明伶俐,所以,政府决定将你调往重要部门为政府工作,向你表示祝贺!”沃尔克对此毫无心理准备,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机会惊呆了,她怯怯地问:“到政府部门工作?什么工作呢?”那两名军官依然一脸严肃,冷冷地说:“不要多问,到了那里你就知道了!”

  沃尔克不敢再多问,只好跟着他们上了一辆车,那辆车七拐八拐,最后在一个戒备森严的地方停下来。沃尔克被带到一间房子里,做了简单的登记,然后又被带到一间屋子里,被告知这里就是她工作的地方。“那我的工作是什么呢?”她问带她来的那个人。那个人说:“一会儿你就知道了。在这里不要多问。”两个小时以后,晚饭时间到了,门被打开,一个军人走了进来,向后面的人挥了一下手,后面便又进来5个人,每个人手中都端着两盘菜。他们把菜放到沃尔克面前的桌子上,就退了出去。那个军人对沃尔克说:“现在,你开始吃饭,注意,每道菜都必须吃一些!”沃尔克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吩咐,但也不敢多问,便拿起叉子,一道菜一道菜地吃了起来。菜很丰盛,有剥皮芦笋,有新鲜的甜椒,还佐以美味的意大利面条……沃尔克狠狠地饱餐一顿。从那天开始,沃尔克在那间屋子里所吃的每顿饭都特别丰盛。她每次都要按照吩咐把所有的菜都吃一遍;吃完了不能随便走动,只能待在屋子里,一个小时以后才可以在院落里自由活动。情况看起来不错,但她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什么,这个谜一直到一个月以后才被解开。那天,她去卫生间时,在那里遇到了一个和她同样年龄的女孩,那个女孩比她来得早,她问那个女孩:“我们到底做什么工作啊?”那个女孩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试毒,我们吃的那些菜,是给元首做的,但要由我们先吃,我们吃过一个小时以后,如果没有中毒,才能送给元首吃……”沃尔克听后大惊失色,她不禁有些后怕,如果那些菜真的有毒,自己不就死于非命了吗?从那以后,每到吃饭时间,那些菜被端上来时,沃尔克都特别害怕,担心哪道菜真的被下了毒,自己也就命归西天了。因此,她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中,战战兢兢度日。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两年多,1945年春天,苏联红军包围了柏林,在红军即将到达之际,一位好心的中尉帮助沃尔克逃离了她“工作”的地方,这救了她的命。沃尔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历尽磨难,直至1946年,她与曾在战争中失踪的丈夫重逢,才找回一些生的希望。

  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沃尔克却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她认为自己曾经为希特勒服务过,所以是有罪的。战争结束后,德国开始清算纳粹的罪行。那段时间,沃尔克心中特别不安,她想站出来承认自己的错误,却没有勇气;想一直隐瞒下去,又感觉心中有愧。就在这样的状态下,她活过了半个多世纪。2013年3月的一天,沃尔克读到了一则新闻,新闻的主角是一个老人,那个老人年轻时曾做过一件坏事,但一直没被别人发现。到了晚年,他越发感觉到良心不安,就到警察局自首了。当记者采访已在看守所中的老人时,他说:“我现在感觉自由了!是精神上的自由!”这则新闻对沃尔克的刺激非常大,她做出决定,要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曾为纳粹元首服务的事公之于众,哪怕受到惩罚也要讲出真相。于是,她找到了警察局,向警察讲出了自己年轻时的那段经历,并表示自己愿意承担法律上的责任。警察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感觉这个案子太复杂,就留下了联系方式,让她回家了。两天后,警察局把这个案子报告给上级部门,上级部门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进行讨论,给出的意见是:“这位老妇人虽然当初为希特勒服务过,但她是被迫的,而且她自己也处于极度危险中,她本人也是受害者,性质有别于那些公开为希特勒效忠的人,所以,她是无罪的!”当警察把结论告知沃尔克时,她激动地哭了。

  在95岁高龄时,在人生即将走到最后时刻之际,沃尔克选择勇敢地站出来,公开自己的“罪行”,说出真相,承担应承担的责任,这不仅仅展示了一种勇气,更展示了一种人性的高度。而这种高度正是人类的希望所在!

所属《读者》期:《读者》2013年第19期

更多《读者》精品电子版文章请点击:https://www.zaixianyuedu.cn/duzhe/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所属《读者》风格:《读者》2013年第19期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