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读者》 » 正文

一个中国孩子的“伊顿传奇”背后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作者:安吉拉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2014年第3期

  不久前,朋友圈里有一则轰动性新闻:在英国的一个中国朋友的儿子,被著名的伊顿公学录取,成为雪莱、乔治·奥威尔和威廉王子的校友。

  在英国,上伊顿比上牛津、剑桥还要难,学生家庭一般非富即贵,学费也不是一般家庭能够负担的。这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凭的是什么呢?

  凭他的特殊才能。朋友夫妻两人都有博士学位,但由于是在压力巨大的读博期间生养的孩子,小家伙基本是“放养”长大。按朋友的话说就是:零早教,零兴趣班,每天只管吃饱睡好——“写博士论文时都快崩溃了,又没有老人帮忙带孩子,再加上经济压力也不小,哪有心思管他呢”。

  孩子上的学,也都是最普通的免费公立小学,因为朋友家里没什么特别资源,不可能在阶层分明的英国社会里负担得起贵族教育费用。是金子总会发光,这个背景普通的华裔小伙子天生在西方古典文学和哲学方面有不一般的“奇思妙想”(伊顿对其的入学评价)。而且除了伊顿,英国另外两所著名中学也注意到并非常肯定他的“奇思妙想”,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其中一所还给他免试机会。

  这样的特殊才能,在华裔孩子中很少见——大部分中国孩子都是理工科成绩好,在人文学科特别是属于西方人领地的西方古典哲学方面,鲜有特别拔尖的。

  我想,这一方面是家庭“放养”的好处。由于从小对孩子不提要求、没有限制,家又住在大学城,孩子就像金庸小说里的少年,误打误撞进了西方古典哲学的“武功秘籍库”,从此如鱼得水,一发而不可收。

  我跟朋友开玩笑说,如果这个孩子生在中国,多半正奔波在英语补习班和奥数班之间呢,哪有空闲和心情“奇思妙想”哲学问题?就算他有兴趣想,也要被家长斥为胡思乱想吧?

  另一方面,这也是学校教育——即便是普通的公立学校教育——鼓励孩子天性发展的结果。

  据朋友介绍,在学校里,朋友的儿子因为对西方古典哲学有强烈兴趣,被允许从学校图书馆无限借阅相关书籍,学校老师还为他联系了这方面的权威教授,对他进行“课外指导”。

  放手去做,全力支持——如此的教育慈悲心,实在令人感动。

  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种有特殊才能、家庭又不富裕的孩子,伊顿在确认了他的家庭收入情况后,为其提供了全额奖学金。

  这就是英国及西方精英教育的先进之处——尽管上流社会的孩子有一定“优势”,但对于普通家庭孩子的兴趣和闪光点(哪怕很“奇怪”),仍然会给予同等的承认和鼓励,甚至在家长无力为此埋单的时候,由一个强大的教育筹款体制加以支持。

所属《读者》期:《读者》2014年第06期

更多《读者》精品电子版文章请点击:https://www.zaixianyuedu.cn/duzhe/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所属《读者》风格:《读者》2014年第06期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