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英语培训市场可以分为三个门派:第一派是‘神奇派’,比如‘神奇英语记忆法’‘魔法英语’‘神奇英语单词速记’等。要是上网一搜,你很难找到一家英语培训机构是不神奇的。第二派是‘不不不派’,比如‘英文单词不用背’‘GRE单词不用背’‘不再背单词’等。最后一派是‘N天搞定派’,比如‘两小时掌握学英语的秘诀’‘40秒破解托福阅读’等。所以说,中国英语培训市场再一次证明了那句话,‘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人这样总结道。
疯狂的学校
2006年是中国民营培训机构发展的转折年。这一年,新东方在美国上市了。它不仅开创了中国教育培训机构赴海外上市的先河,更打开了一个培训创富的魔盒。从此,人们不仅看到那个十多年前的北大穷老师俞敏洪一夜之间变成了亿万富翁,更看到了几十位百万身家的教书匠。
财富是根魔棒,新东方的财富神话引得无数英雄、草莽以及混不下去的“海龟”涌入这一行当。这一年,北京先后诞生了1700多家培训机构,全国更是诞生了大大小小共4万多家培训机构。此后,中国培训行业进入狂飙式发展阶段。据调查,2010年时,我国教育培训机构数量就达到40万家,市场总值约7600亿元。其中面向大学生的四大培训项目依次是: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留学、管理技能。这在当时占到了培训市场总值的39%。
如今,以北京为例,在北大、清华、北京理工等高校集中区域,教育培训机构林立,为了争夺生源,许多机构都在户外挂了巨幅招生广告招牌。除了户外广告,还有各式各样的招生传单日夜轰炸,往往是这边上午刚打出“15天搞定TOEFL单词”,那边下午就会将“10天搞定TOEFL单词”的传单发到你家门口。
当然,为了抢夺生源,夸大效果只是培训机构最常见的做法之一,这在许多其他服务类商业领域也有。这些培训机构还有更多隐秘的操作手段,这些你或许并不了解。
培训机构一般采用以下三招来搞定学生。
首先,最好用也是最简单的招数是,讲搞怪、无厘头的段子。参加培训的学员往往是为了学到某种技能,时间短、强度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能够幽默风趣。但是这样的老师可遇而不可求,更多老师擅长讲黄色笑话,因为简单易学,而且效果好。
其次,包装和神化老师也是常用招数。如今培训机构的老师都要弄几个唬人的头衔并搞几套彪悍的理论。如果没有,你都不好意思在培训行业里面混。培训师自我神化的好处就是,可以维护机构稳定并吸引更多的学员。
当然,最后一招更加隐秘的做法是,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经常挑逗个人情绪甚至民族情感。老师们一般都会强调自己苦寒的出身,进而说自己通过艰苦奋斗如今在城市里有了老婆孩子热炕头。更有彪悍者,最喜欢这样挑逗民族情感:“让3亿中国人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中国之声响彻全世界”。
疯狂的学生
当然,培训机构不可能独自疯狂,它们的背后是一群更加疯狂的学生。
自从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每一年的毕业生人数都在不断增长。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660万人;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99万,被称为最难就业年;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727万,又增加了28万,可谓更难就业年。这还没有加上往年还没有就业的人员。
供给增长了,那么,需求有没有同步增长呢?我们都知道,在任何一个国家,提供最大人才需求的永远是中小企业,那么中国的中小企业们如何呢?
根据《中国经营报》2011年6月的调查,我国江浙等16省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生存状况“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要艰难”。近年来,受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大,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明显,需求拉力减弱,市场竞争激烈,反映经营困难的企业不断增加。
中小企业的倒闭潮表面上看是由通货膨胀、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综合因素引发,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延续。其实更加深层的原因是,中国经济体自身出了问题。长期以来,国企、外企和民企在金融、贸易、税收等领域都不平等,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国企利用政策和资源优势,在经济领域势如破竹,民企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
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想进入机关或者国企,享受高额垄断利益。据媒体统计,2010年有将近141万大学生报考公务员、130万选择考研、28万选择出国,这些人群中有将近3成的考研者接受过培训机构的服务,而选择留学的人群中接受培训机构服务的比例最高,达到了8成。他们深知,僧多粥少,要跑赢对手,必须请个好教练。
他们热衷于培训,并非因为好学,实乃就业压力所致。通过培训,他们希望能快速掌握一项超越对手的技能,而培训的过程就像是买自信药丸,服用之后就意味着,在人生和职场的道路上能甩开别人一大截。
现在的大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来获取相对完备的知识、建立相对健全的人格,更谈不上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相对成熟的情商。学校并不会告诉他们做人之道和职场相处法则,就匆匆将他们赶出校门。夹在校园和职场之间的他们,彷徨而孤独,这样的一群人,怎能不疯狂?
疯狂的社会
有人说毁掉中国人的是两样东西:第一是成功学,第二是消费主义。而培训机构正好是这两种社会趋势的结合。
大学生参加培训,与中小学生及老年人参加培训不同,前者是功利化导向,后者主要是兴趣导向。所以,从每一门课程的设置,到每一本图书的编辑,甚至是每一种话语方式,培训机构都仿佛在隐隐约约地告诉你:要成功,要成功,要成功。
是的,没有哪个时代的人比我们更渴望成功。但对于什么是成功,为什么要成功,可不可以不成功,我们一无所知。我们只知道,要钱、要车、要房、要地位、要荣誉、要尊敬、要羡慕嫉妒恨;而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要快,最好能立等可取。
而培训机构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和话语体系,并巧妙地使用漂亮的比喻和生活小故事来包装,再以“成功人士”的经验总结和亲历的方式讲出来。参加培训的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他们希望最好的状态是:25岁买房,26岁买车,27岁娶老婆,28岁开公司,29岁公司上市,30岁退休并开始环游世界。对于成功的追求犹如吸食鸦片,越用,越欲罢不能。
细细看来,不管是出国热还是考公务员热,他们的底色都是成功学。当然,培训机构捕捉到这种社会趋势,并通过满足他们的需求来赚钱,这无可厚非。但在中国,可怕的不是培训机构的商业化,更不是自我教育的产业化,而是不规范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这导致的结果是:丛林法则和强盗逻辑盛行。所以才会有如宋山木、黄波之流,不仅采用类似传销的手段来欺骗和精神控制学员,甚至曝出更猥琐的犯罪行为。
在中国,许多行业没有建立健全的规则,即使有,多数人也不遵守,而这终究会毁灭我们自己。就像圣雄甘地所说的那样,毁灭人类的只有7件事情:没有原则的政治、没有劳动的富裕、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人性的科学、没有牺牲的崇拜。
(木 子摘自《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