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读者》 » 正文

家庭旅行箱里装了些什么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作者:郭韶明
来源:读者杂志

  电影《海鸥食堂》里,去芬兰旅行的正子被航空公司弄丢了旅行箱。之后,她陷入漫长的等待,几乎每天都要往航空公司打电话:我的行李还没有寄到吗?

  遗失了行李的她,最初简直无法正常生活——穿着同样的衣服,去同一家馆子吃饭,在同一个码头停留。终于有一天,她不再追问,而是开始添置新衣,尝试新的风格,设定新的生活轨迹,迎接新的可能性。结局你可以想象得到,离开了那些一直以为带在身上才有安全感的东西,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

  作家海明威也遗失过一只旅行箱。在这只家庭旅行箱里,装着他和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查森1921年至1926年在巴黎生活的回忆。1957年,海明威找回了这只落在巴黎里兹饭店的旅行箱。凭借旅行箱里装着的私人文书,海明威完成了《流动的盛宴》。

  旅行箱的故事总是充满戏剧性。我的闺密爆料,S一家出门旅行要带上一口锅。有一次去沙巴,闺密和S在机场碰上了。S展示他的装备:他把所有的衣服都穿在身上,短袖、长袖、毛衫、外套,只是为了在旅行箱里放上一口锅。理由是到了海边,从当地渔民手里买上一些海鲜或者自己垂钓后,随意加工就是极致的美味。S喜欢泡在各种出境游网站上,随时和家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北京的生活真的可以什么都不带走。在他的出门逻辑里,一口锅比我们觉得重要的那些衣服啊相机啊重要多了。

  F和我出行时喜欢带上一本书。这本书可能是一直没看的,也可能是正在看的,总之,我们都爱在旅行箱的外侧塞上一本书。几次同行的事实都证明,我们不仅没有时间看带上的这本书,常常还会再带回几本。而给旅行箱如此增重的意义,只是在飞行途中翻上那么几页。后来我发现,像我这样带着孩子出门的人,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怎么可能有读书的时间?我太高估自己了。

  父辈的旅行箱里总是喜欢装上食物,而且属于两地流通型。我可爱的老爸老妈,在去台湾的时候特意在旅行箱里装了一块酱牛肉,因为担心在那里吃不惯。而F的老爸,从国外返回的时候,要背上好几盒牛奶。他们都忽略了如今美食的跨地域性,觉得身体力行的流通才是有意义的互通有无。

  归家的旅行箱里内容也很丰富。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会早早给家人备上礼物,放在旅行箱里最不可撼动的位置上,然后自己一切从简。回家嘛,什么没有?父母绝不会让你的旅行箱空着回来,他们常常会给你塞上更多的东西,直到关箱子都有些困难。父母给你的,可能不如你给他们的花哨,可一定是你最熟悉的。

  后来还看到一些“私家必备”。一位前辈出门旅行时要带块抹布,到了酒店,第一件事就是把风尘仆仆的旅行箱好好擦一遍。

  不久前,朋友圈里一个女孩很欣喜地晒出折叠晾衣架。住酒店的衣服晾晒问题已经困扰了她很久,现在终于迎刃而解。这让我想起之前有人分享过的经验,把旅行箱往冰箱或是衣柜等高处平放,抽出拉杆,就是一个天然晾衣架。在晾衣服这个问题上,姑娘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有聪明人士甚至列出了一份家庭出行必备清单。号称拿着这个清单勾勾画画,你就可以放心出门了。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天生具有开清单的癖好,但清单是根据个人习惯建立的,所以,你很难让一份公共清单满足私人需求。比如,我家的旅行箱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带错衣服。我总是莫名其妙地带很多同一个季节的衣服,不是冻得瑟瑟发抖,就是行程被迫告一段落,先去买件衣服再说。

  我还有出行焦虑问题,翻开旅行箱无法迅速决定哪些该带走、哪些该留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私家必备倒是可以战胜一些出行焦虑吧。如果带上一口锅最重要,那么其他问题你都可以接受;如果带个晾衣架、带块抹布就能安心,那么其他小意外都不是问题。

  最要命的就是,你想把既定的生活状态带走,你想使什么事都处在可控范围内,你想一直保持自己的舒适区完全不被侵犯,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别出门。想想一整只旅行箱不翼而飞的故事吧,你肯定一分钟都不想待,直接踏上归程。

  (曼宁摘自《中国青年报》2014年4月13日,刘宏图)

所属《读者》期:《读者》2014年第14期

更多《读者》精品电子版文章请点击:https://www.zaixianyuedu.cn/duzhe/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所属《读者》风格:《读者》2014年第14期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