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能不能吃苦、经不经得起折磨,是衡量一个人能否真正成才所必需的标准。福耀公司现在的副总裁陈居里,199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管理专业,当时收到国内国际许多顶尖公司的邀约。但是,他想回福建工作。一天,他途经福耀时,看到我写在人行天桥上的标语,“我们要成为汽车玻璃供应商的典范”,临时决定下车,走进了工厂。
他到了公司人事部门,自我介绍后,人事经理带他来见我。那时,只要是大学生,我都想要。在见到居里,大致了解了他的学校、专业、家庭情况后,我说:“留下来干吧。”
他同意了。我们的交谈,前后不到5分钟。
最开始他被安排到垂直炉上三班倒,每天得用一辆平板车把废弃玻璃从车间拉到外面的玻璃堆去倒掉。一车玻璃有一两吨重,最多也就安排两个人去推。居里长得文文弱弱的,但是他一样顺利度过了工厂规定的磨炼期。
因为文弱,又不太爱说话,居里经常替人家背黑锅。别人做错的事,都往他身上推,他从不辩解,默默地承担下来。有好几次,我有些生气,调换他的工作岗位,贬他到车间上班。每一次,他都坚强地挺了过来。
有一次,我问他受了那么多的气,为什么没有选择离开,他回答说:“只要福耀还有一张我的办公桌,我就不会离开。”
“为什么?”我再问。
“因为您。”居里的回答很干脆,“您是一个正直的人。有几个公司能像我们这样,公司的利益和老板的利益完全一致?这么好的公司,并不容易碰到,我有幸进来,怎么会轻易地离开?”
“你为什么不申辩呢?”我问。
他淡淡地说:“申辩会让您觉得我在推卸责任,很难细究,我就索性不申辩了。”
他告诉我,他看过一本关于成功人士的书《艾科卡自传》,艾科卡说:“我用25年时间为福特工作,就是为了最后5年大干一番。”
他认为,每个人的一生,可能多半时间都在打杂,有了机会,你才能做一些重要的事情。前面十几年二十年的杂事,你是一定要做的。不打杂,人家怎么了解你呢?他说:“我记得毕业那天,老师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如果现在不打杂,以后终究要打杂;一个人现在打杂,以后终会不打杂。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打杂’可以理解为,为学武功而为师父扫地倒罐;也可以理解为,初生牛犊为自己的无知付出的代价;也可以理解为,和企业建立亲和力的一个过程。只有经历这样的‘打杂’,企业才可能最终认可你的才干,愿意给你所期望的待遇。找工作就好比卖东西,只有先展示性能、展现你的本事,才有可能得到一个好价钱。本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家怎么知道你有本事?所以你得做。”
他的英文底子比较好,后来就去处理香港进出口业务,一直干到香港公司的总经理。1999年12月,我任命陈居里为集团副总裁,主管海外维修市场销售系统工作,一直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