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读者》 » 正文

私房钱效应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作者:罗尔夫·多贝里
来源:读者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多风秋日,被雨水濡湿的树叶在人行道上随风翻转,念高中的我骑着自行车去上课。上山途中,我瞥见脚下有一张纸,大大的,赤褐色。当我弯下腰时,赫然发现是张五百瑞士法郎纸钞。对一个学生来说,当时的五百瑞士法郎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

  即使旧自行车的一切功能良好,我仍趁着钱在口袋里都还没放热,就跑去买了一辆高级自行车。

  当然,那时我自己也存了好几百瑞士法郎,但我绝不会把这笔储蓄花在一辆不必要的自行车上,我顶多偶尔从中拿一点钱看场电影。日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不理性。钱就是钱,这点毋庸置疑,但我们往往不这么想,反而依据钱的来源不同而有不同的处置。所以钱不只是钱,它披着一件情感的外衣。

  问你两个问题。首先,你努力工作,年底时账户多出两万欧元,你会如何处置呢?A.安心地存在银行里;B.投资;C.进行必要的采购,例如整修发霉的厨房;D.搭乘豪华游轮。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就会选择A、B或C。第二个问题:你是两万欧元的乐透得主,你会拿这些钱做什么?再看一次刚才的选项。A、B、C或是D?现在,大多数人会选择C或D。当然,他们又犯了思考错误,两万欧元其实就是两万欧元。

  类似的思考错误也出现在赌场中。我有个朋友下注轮盘一千欧元,结果全输光了。当被问及此事时,他回答:“我其实没有输掉一千元,这一千元是我之前赢来的。”“但都是一千元呀。”“对我来说并不是。”他笑着说。

  相较于赚来的钱,我们会更轻率地使用赢来、捡到、继承来的钱。经济学家泰勒将此称为“私房钱效应”,指人们更敢将投机赢来的获利花在高风险的地方。这就是乐透得主在多年后往往比中奖前更贫穷的原因。当然,谚语也不能免俗地提到私房钱效应:“怎么来,就怎么去。”这堪称此现象最真实的诠释。

  市场营销策略家十分清楚私房钱效应的价值:如果加入空中飞人俱乐部,航空公司就“赠送”数千英里里程;电信公司在申请时“赠送”的通话优惠,使你打了许多不必要的电话。大部分的优惠券文化,都是建立在私房钱效应的基础上。当你赢钱或企业“赠送”你某些东西时,请留意,你可能因为不知节制,很快就会损失更多。你最好撕开金钱的诱人外衣,把它塞入工作服,直接存进银行账户里。

所属《读者》期:《读者》2015年第12期

更多《读者》精品电子版文章请点击:https://www.zaixianyuedu.cn/duzhe/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所属《读者》风格:《读者》2015年第12期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