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读者》 » 正文

崇祯募捐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作者:关山远
来源:读者

  崇祯十七年三月丁未,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杀,大明覆亡。

  在最后的日子里,崇祯,这个极爱面子的皇帝,曾为挽救江山社稷做了最后的努力,他放下皇帝之尊,去哀求大臣和亲戚们捐款,给守卫北京城的士兵发军饷,结果是:皇亲国戚一毛不拔,满朝文武装疯卖傻。

低下高贵头颅的皇帝

  崇祯发出捐款号召后,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到户部,热泪长流,捐出了自己毕生积攒的400两银子。崇祯得知后,马上赏了他一个“锦衣千户”之职。

  历史没有留下这个捐款者的姓名。他当了一天千户,明朝就灭亡了。这个无名者,应该是崇祯临终前,极少能让他心感温暖的人之一了。

  相比这个捐出全部身家的老人,那些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就很不堪了:

  内阁首辅魏藻德,捐了5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1万两……崇祯的意思是“以三万为上等”,但没有一笔捐款达到此数,最高一笔只两万两,大多数“不过几百几十而已”,纯属敷衍。更多的权贵在哭穷、耍赖、逃避,一时间什么“新鲜”事都出来了:有的把自家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叫卖,有的在豪宅门上贴出“此房急售”……这一切都是在告诉皇帝:咱真的没钱捐,看你能怎么着。

  崇祯急啊,于是想树个榜样,想来想去想到了自己的岳父周奎。他知道周奎有钱,也以为大难临头,周奎身为国丈,与大明皇室休戚与共,怎么也该有些担当吧。于是他派太监徐高上门拜访周奎,先不提钱的事,一上门就给周奎封侯,然后说:“皇上希望你捐10万两银子,给大家带个头。”周奎马上哭得死去活来,说:“老臣安得多金?”意思是:“我怎么会有那么多钱啊……”他还试图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勤俭节约的清廉官员,举例说家里穷得只能买发霉的米吃。他坚定地给皇帝女婿打了个1折,只肯捐1万两。

  此时,距离京城陷落、崇祯自杀还有8天。

  崇祯听了徐高的回复,很郁闷,也不好逼国丈大人太甚,于是把数额从10万两变成两万两。周奎眼看糊弄不过去了,就进宫去找女儿周皇后求援。周皇后深明大义,要求父亲也要深明大义,为权贵们做表率。做完思想工作后,周皇后拿出5000两银子给父亲。周奎又干了一件令人不解的事:他捐出3000两,另外2000两落入自己的腰包。最后他总计捐出1.3万两。

  在这次皇帝哀求权贵们捐款救国的运动中,崇祯总计募集了20万两。明朝没有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也没有福布斯排行榜。崇祯明明知道这帮人贪污受贿,有的是钱,他也屡屡以国家民族大义来晓谕他们,但权贵们就是不愿意出血,崇祯虽贵为天子,却一点辙都没有。

“钱是我的,国家是你的”

  权贵们为什么不愿意捐款救国?研究者认为:这帮文武百官、皇亲国戚有种普遍的心理——皇帝不缺钱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个天下都是你的,干吗要我们出钱?

  崇祯有钱吗?历史上有个“崇祯小气亡国”的说法,其来源是杨士聪在《甲申核真略》中的记载,说是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在宫中找到了崇祯的内帑3200万两白银。也就是说,崇祯明明有大把银子,却不舍得花,国难当头了,还觍着脸找大臣要钱。但这种说法,已被证伪。提供“崇祯真穷”佐证的,是一个名叫赵士锦的人,他在京城陷落之前奉命接管国库之一、工部下属的节慎库,这是一个关键的位置,他无疑比杨士聪更接近真相。

  赵士锦后来从闯军中逃出来,把自己在历史巨变之中的经历写成了《甲申纪事》及《北归记》两篇文字,今天看来,它们就是记载1644年天翻地覆剧变的报告文学杰作。他在《甲申纪事》中写了当时国库空虚的情况:“新库中止二千三百余金……外只有锦衣卫解来加纳校尉银六百两,宝元局易钱银三百两,贮书办处,为守城之用。”在《北归记》中,赵士锦感慨:“国家之贫至此!”

  崇祯确实很穷,他上任后接了一个烂摊子,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宫女不够用了,也不敢扩招,他甚至把宫里的金银器皿、大殿里的铜壶都当掉了,充作军饷。史料记载,崇祯把宫里储存的人参等物品也变卖了。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在皇宫里发现崇祯除了龙袍只有粗布衣,把零碎什么的都折价算上,内库也只有数万两银子。

满朝文武,不知道崇祯很穷吗?

  明末,君臣关系也很奇特,互不信任,谁也不愿担责任。皇帝哭穷,权贵们心想:“骗谁呢?想敲诈啊?”于是皇帝找他们要钱,他们便哭穷。君臣似乎在玩一个心照不宣的游戏。

  其实,有相当数量的大臣,知道国家的财政状况,知道这个骄傲的皇帝,不到走投无路,决不会低下高贵的头颅,来找大家要钱。但他们有更深层次的考虑:这是你朱家的天下,丢掉就丢掉了,关我啥事?凭什么要我出钱?

  他们知道李自成的闯王大军即将兵临城下,他们也做好了改朝换代的准备:反正咱有管理才能,熟悉政治,谁当皇帝没关系,都得用我吧?

  明朝最后一任首辅魏藻德,状元出身,在危难之际走马上任,崇祯对他寄予厚望,但他让皇帝很失望。城破前三天,崇祯问他有何对策,并说:“你只要开口,我立刻下旨照办。”魏藻德跪在地上,屁股撅得老高,一声不吭。崇祯气疯了,一脚踢翻了龙椅。魏藻德还是保持着跪姿,屁股撅得老高,一声不吭。

  城破了,皇帝死了,魏藻德投降了。李自成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殉死?”这个无耻的人回答:“方求效用,那敢死。(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哪敢去死。)”

   大臣们如此,平头百姓更是如此:谁当皇帝,关咱啥事,咱不照样当老百姓吗?守城士兵也是如此:没有军饷,咱为什么要卖命?

“大事去矣,广蓄多产何益”

  大明灭亡,浩劫来临,接踵而来的是数十年残酷的战争,无人能够置身事外。

  最后,要讲讲那些不肯捐款救国的明末权贵们的命运。

  魏藻德,就是那个勉强捐了500两银子的家伙,想投降,结果被拒,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指责他身为首辅而误国,魏藻德为自己辩解:“我本是一介书生,根本不懂政事,加上崇祯无道,所以才亡了国。”刘宗敏听了大怒说:“你从一介书生到状元,不到三年就做了宰相,崇祯哪点对不起你,你竟诋毁他。”说罢,命人掌嘴数十下。

  被打耳光,只是魏藻德厄运的开始。他被捕入狱,在被夹棍夹断十指的威逼下交出白银数万两。然而刘宗敏绝不相信一个内阁首辅仅有几万两白银,继续用刑,五天五夜的酷刑后,魏藻德因脑裂死于狱中。他的儿子魏追征又被逮捕,魏追征说:“家已罄尽。父在,犹可丐诸门生故旧。今已死,复何所贷?”旋即被斩首。

  那些在崇祯面前哭穷的铁公鸡们,在闯军的酷刑前,纷纷交出了惊人的财富。当时京城之中,棍杖狂飞,炮烙挑筋,挖眼割肠,到处是明朝官员的惨嚎之声。那个国丈周奎,当初哭着喊着只肯掏1万两银子的守财奴,禁不住严刑拷打,被闯军抄出了无数奇珍异宝,拉了几十车,光是现银就足足有53万两之多。

  当初,太监徐高奉崇祯之命劝捐,周奎百般耍赖,气得太监徐高拂袖而起:“老皇亲如此鄙吝,大事去矣,广蓄多产何益!”意思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没了,你要那么多钱干吗呢?”

  偏偏有人,就那么糊涂……

所属《读者》期:《读者》2015年第13期

更多《读者》精品电子版文章请点击:https://www.zaixianyuedu.cn/duzhe/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所属《读者》风格:《读者》2015年第13期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