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读者》 » 正文

珍惜生命,远离股市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作者:李晓鹏
来源:读者

  我进入股市的时间是2006年7月,也就是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因为几个月前中国股市大盘指数跌破了1000点,我认为最佳入市时机已到,就找人借了10万块钱去炒股。

  那个时候钱真好挣啊,不管买什么股票都在涨,每隔几天就能撞见一次涨停。但是我并不满足于跟着大盘涨,还想赚得更多。我开始买书来看,把什么《股票大作手回忆录》《波浪理论》《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等有关股票投资的“名著”都找来看了一遍。

  那时有一种幻想,觉得靠炒股票赚钱很容易,以后就可以靠这个吃饭了,也就懒得去找工作。此前还打算跟几个朋友一起创业,那10万块钱既然被我用来炒股,创业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2007年股市到6000点的时候,我大概赚了有20万。大概在4000点的时候,我就把借来的10万块钱还给人家了,所以剩下的钱就都是纯利润。这一年的生活花费也都是从股市里出的。如果从这个时间点来看,我用了一年零三个月挣了20多万,这对一个硕士毕业才一年的人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当大盘指数从6000点开始下跌的时候,我在过去一年多挣的钱就开始一点一点往回吐了。这时候我发现,自己曾经非常得意的那些“炒股技术”,没有一种是真正有用的,买什么股票都会跌。一直回吐到3600点,亏得还剩不到10万块钱了,我终于受不了了,斩仓出局,把剩下的钱全部转回到银行卡上,从此退出股市。这个时候算下来,在接近两年的时间里,我实际上只挣了大约10万块钱。即使纯粹算一个收入账,也变得非常不划算了。

  更要命的是,这个时候我再去找工作,已经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同一届毕业的同学,都已经工作了快两年了。一般比较好的大公司大企业会给应届毕业生提供一些很好的岗位,一旦不是应届生,就会对工作经验有要求。我既不是应届毕业生,又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我连续给一些大企业投了简历,却没有收到一个回复。

  没有办法的时候,我才想起来重新回学校去读书。还好我考试的功力还是有的,经过几个月的准备,我终于考上了博士。后来就一帆风顺起来了,我去了剑桥、哈佛、麦肯锡,出版了《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

  那一段炒股经历,让我刻骨铭心。我知道了什么叫作“珍惜生命,远离股市”。

  人的一生,从20岁到30岁这一段时光——如果你不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是比较艰难的。包括像任正非、柳传志、马云、刘强东这些白手起家的大牛人,他们在这个年龄的生活也是比较黯淡的。因为这一段时期,从学校走进了社会,要自食其力,但是资历、经验、关系网络等资本都不具备,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

  这段时期应该是一个半工作、半学习的时期。即使去机关、企业工作,也带有学习的性质。所以机关或企业并不会按照你的付出程度支付“足够”的报酬,因为你的工作能力和其他各方面还很不成熟,他们同时也在为你提供一个学习进步的环境。

  如果不考虑家庭因素,同龄人之间在20岁到30岁这段时期并不会拉开很大的差距。没有飞来横财的话,大家都过着一样平凡的日子,默默地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努力着。但是过了30岁以后,差距就会拉大了,成功的人可能非常成功,变身为社会名流;而没有成功的人可能会原地踏步,还是原来那样的地位或收入。

  正因为如此,年轻人如果把时间放到炒股上,每天被行情的波动折腾得对本职工作心不在焉,最大的损失不是钱,而是耽误自己能力素质的提升。

  股市上挣的钱能够立竿见影地看到:行情最火爆的时候,一两个月就能翻一倍,是很刺激的。但是时间长了你会发现,炒股根本不挣钱,挣到的还会赔回去,得不偿失。在工作学习上所花的时间,短期内很难挣到什么钱,你工作努力一点还是敷衍一点,上班时间是一有空就看看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书籍,还是偷偷摸摸地打开电脑看股票,每个月都是那么一点工资收入,并不会增加。但是,从长远来看,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最终会在关键时刻让你脱颖而出,并因此而受益终身。这种回报,比股票市场上能够挣到的钱,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可靠多少倍。

  股票市场制度的设计,本来就不是让普通人赚钱的。一个人要想稳定地获得某种形式的收入,都要对应一种这个人所掌握的资源。他要么掌握生产性要素进行创造获利,要么掌握破坏性要素进行破坏获利。

  比如,你精通计算机软件,那么你就可以通过编程赚到工资;如果你精通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你就可能成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就是从别人手里掠夺财富来获得收入,这叫“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

  不管是生产性还是破坏性要素,你总得占有一样。如果你一样都不占有,纯粹就是去赌钱玩,那么最后一定会得到一个平局:一会儿输钱,一会儿赢钱,最后不输不赢。

  但是在真正的赌场里,输钱的总是赌徒,赚钱的总是庄家。这是因为庄家掌握了“破坏性要素”,就是可以通过操纵规则和作弊来掠夺赌徒的钱。

  那么到了股市——这个不停波动的市场里,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们掌握了什么资源可以参与股票市场的财富分配?有生产性要素吗?没有。那些能够经营企业上市的企业家才有。有破坏性要素吗?还是没有。那些操纵股市的庄家才有。那我们这些普通的年轻人,凭什么能赚到比钱存在银行吃利息更多的钱呢?相信什么波浪理论、什么趋势线,你能玩得过那些金融、数学专业毕业的研究团队吗?

  把这个道理想清楚,我们就不难发现,我们去股市赚钱,最好的结果,就是不亏本,能够不被别人掠夺,挣点跟银行利息加社会最低工资标准差不多的收入就到头了。

  不管是哪一种结果,我们的时间都耽误不起。有人会听信关于“价值投资”的谎言,说我就长期投资,学习巴菲特,放在那里不动,又能挣钱又不耽误本职工作。这种想法同样是行不通的:如果你只用很少的一点钱去炒股,比如收入的10%,这点长期“价值投资”的收益其实对于你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如果你投入大钱去炒股,股市的波动会影响你的生活,那么虽然你心里想着价值投资,但还是会变成一个赌徒,每天除了关注股市行情以外,什么事情也做不好。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能够掌握的那一点点资金,根本不值得我们浪费时间去“理财”。最需要“理”的“财”,是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如果我们真的要玩股票,学习巴菲特、索罗斯,那应该做的不是拿着自己的钱去玩,而是像他们一样,学一个金融或者数学的学位,然后进入金融行业工作,争取成为基金经理,拿着别人的钱去玩,赚了拿提成,亏了也不管。

  如果你不打算这么干,那么,请远离股市,最好是碰都不要去碰;如果你已经进入了股市,最好马上清仓,把所有的钱转回到银行卡里,然后专注于自己的梦想,把它一点一点变成现实。

  如果你还是对股市恋恋不舍,还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那么,你生活的价值,无非就是花一些时间在电脑屏幕上观察布朗运动罢了。

  (小 菲摘自新浪网作者的博客,邝 飚图)

所属《读者》期:《读者》2015年第18期

更多《读者》精品电子版文章请点击:https://www.zaixianyuedu.cn/duzhe/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所属《读者》风格:《读者》2015年第18期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