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力是靠信息堆起来的
我喜欢文物的程度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是一种执迷的状态,而且是在它没有价值的时候开始喜欢的,我觉得它背后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未知。
20世纪80年代我刚开始收藏时,为了弄清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天天跑故宫的陶瓷馆,而且每次去必拎着个手电筒,对着每件陶瓷照着看。工作人员问我:“灯那么亮,你还看不清楚吗?”我说:“你们认为的那个清楚和我的清楚不是一回事。”看的时间长了,每件瓷器摆的方向我都知道了,稍微动了一下我都知道。
收藏爱好者当然要理论先行,先把书找来看。现在的收藏环境比以前好多了,书店能找来一大排的书。我当时找到陶瓷的书就两本,翻来覆去的看。然后是有什么展览、研讨会都去听,能看到好东西的机会,一定不要放过。谁的信息量大,谁在看东西的时候就能先胜一筹。
我早年在香港看见一个“大盈库”款的物件,卖主自己都不只奥都是什么,我用非常低的价格就买下来了。知识就是财富嘛!搞收藏就是要多看,鉴定说起来有点神乎,其实就是看熟脸。
鉴定是一种技术活,但鉴定本身不科学,它不是用仪器说话,它是眼学、目鉴、经验学、社会学。所以,第一步,是你要对它的细节熟知,剩下的全是背景。比如说为什么有人进来你就知道他是一骗子,他有信息告诉你,有时候多说一句都是致命的问题。
最有压力的时“会”才叫“会”
市场是最锻炼人的,我看过一些权威专家鉴定,有时候他们确实是判断错了。我觉得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的训练都是温室里的训练,都是从博物馆、研究所的库里调出来看看,没什么压力,不动钱,也不需要他们买……我们跟他们则完全不一样。简单地说他就是奥运击剑的冠军,他这个冠军若真碰上一个手持一把破刀的流氓那些本事就全用不上了,对不对?完全两回事儿!我们这是决生死啊!
地摊上买东西有一规矩,比如你卖我买,你卖这件东西,我往那一蹲,多少钱啊?你说200元,我说80元吧,你说不行,150元,我说100元吧,咱俩这么磨蹭之间,任何人看这个东西不能伸手,不能有个人说那我给100元拿走,那不行。那这时候,你对这个东西要做出最后的决定,没有任何后援,没有人可以商量,没有时间让你回家翻翻书这东西怎么回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在这会儿,蹲在这儿,几分钟之内搞定。而且过去地摊上买东西,盯着这东西的时候旁边都是大腿,这大腿就表明都看上了。尤其后来我在这行越来越有名了,只要我蹲在那儿,就没有机会再起来了,我的决定都是这一会儿。博物馆的人不行,一大堆人来了,在那折腾,翻资料,好几天,这没用。我们一直都是在那种非常严酷的条件下训练出来的,反应极快,决心下得特快。
有个人喜欢收藏,老来跟我聊,故宫举办青花班讲永乐青花,5 天课,一课800 元,很贵,中国的五大巨头都给讲了课,他去学,学完后跟我说: 马先生,别的我不敢说,永乐青花我彻底明白了。说完这话不到一个星期,我就在昆仑饭店咖啡厅遇见他,一个人送一个永乐年间的盘子,我给他看。我说: 您看这个,现在30 万块钱,你要买,10 分钟之内给个价。盘子要对了,值500 万元,错了30 万元就扔了。他拿着盘子看了半天,回过头来跟我说了一句话,把我给说乐了,他说:“我这会儿技术归零了。”你以为你明白了,那是故宫的人给你端出来让你看你明白了,人家故宫里搁了多少年了,让你看,这是永乐的盘子,又跟老师讲的对得上,你心里干干净净,又没有压力,没有掏钱,一实战彻底歇菜。
不能贪,至关重要的是品性问题
从80 年代开始跟我一起玩古董的全被历史淘汰了,不是下大狱就是吸毒、家破人亡、娶五房太太……什么事都有。他们没有像我这样的,我没卖古董,卖的人全是死,我的不卖把我彻底救了。
一旦你进行古董交易,就会有人专门拆你的心理防线。但凡买古董的人都贪便宜,你只要一贪便宜自己就把防线拆了。“所有被骗的人都会说,哎呀,我当时脑子就不转了,什么喷上迷魂烟了,其实什么都没有。不是脑子不转了,当时脑子转得快,想怎么赚钱。所有的骗子都在一个地方下工夫,就是怎么能让你贪上,而且这个贪,做给你看,是成功的。比如他们说从墓里挖出100多个金佛,拿一个到银行去卖,银行当着你的面把钱一点,那边还有100 多个呢,你肯定要犯贪。你戒不了贪,就不能玩文物。过去说搞古董这事儿,就是半个心理医生,你得揣摩人的心理。
地位和机会不是算计出来的
刚开始收藏,信息比占便宜重要,我的原则是让做生意的人都有钱赚,我多给他一点钱对我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它会给我打通一条路,当他再有东西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个买家一定是历史上让他挣过钱的人。要是人家说“我卖谁我也不卖马未都,这主儿一分钱没让我赚过,回回弄我一半死”,这路不就断了嘛!
在不离谱的前提下你多给人一点儿没坏处,机会就全上你这儿来了,你买的是下一次的机会,光便宜有啥用啊!
我在这一行能有这个地位,因为我凭着良心说话。有一次拍卖,拍卖行说有件东西起拍价太贵,要退回去,我问为什么,他们 .是康熙仿成化的瓷器,不值4 万元。箱子打开一看,我就愣了,实际上就是明代的,最后这件瓷器220 万元拍卖出手。我但凡有点私心,一关盖说退,然后问清楚是谁的,打个电话,说现在上不了拍,有人托底你卖不卖,他们都卖。4 万块你汇过去,这东西就是你的了。但是我受雇于人的时候,我绝对不会干这样的事情。
专家和“通家”
专家和我的不一样是,我对所有的文物都感兴趣,而不是只对一个门类感兴趣,所以今天你拿来任何一样东西,我都明白它是怎么回事儿。而专家是有专业的,并且过去专业还分得非常细,细到了互相都存有戒心的地步。
我那时候去博物馆找人,比如陶瓷组的人带你去书画组,到了书画组门口他让你自己去找。他们之间少有往来,谁也不了解谁,陶瓷不了解玉器;玉器不了解书画……还互相看不上。我们绝大多数的专家都不是通家,真的就只是专家,只通一门。
其实很多东西都是触类旁通的,当你把事情了解得通了以后,你就知道什么是文物的规律了。
有一次,我跟朋友聊天,他们拿过来一百多件东西让我看,我看了正面,就能知道它的背面是什么。比如拿杯子来了,我看见这面刻着山水,我就能够告诉你它背面写的是什么字,他翻过来一看果然如此。它是有规律可言的。这些道理是一样的。你看多了,研究过了,把它的规律找出来就基本上能说通了,因为历史上的人他不可能违背规律去做事。
很多人一进来还没掏东西我就知道他要掏什么!这都是长年经验的积累啊。鉴定不是科学,更多的是社会学,那我们社会学的经验多嘛。专家遇到的都是经过筛选了的事儿,我遇到的都是什么事儿?!
就是因为我对艺术品所有的门类都了如指掌,信息比较全面,因此我就非常容易地把那些价值被社会严重低估了的东西找出来,它就好比是一个尚未绽放的花骨朵!当它的价值逐渐被抬高的时候肯定还会有另外的东西被低估,永远都有被低估的东西,我就再买下来。我知道它将来肯定会涨,花骨朵最终变成了盛开的鲜花。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职于中国青年出版社,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皿等额的那个。1997年,马未都创办了中国内地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2002年,马未都创办了全国首家博物馆分馆——观复博物馆杭州馆。2005年,创办观复博物馆厦门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