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宿舍里创办了“脸谱”(Facebook)网站,迄今已有5亿人加入,其中879人是他的好友。这个网站可以说是全世界人民的一个通讯录,也是一个普通人借以向公众展示自己的舞台。
扎克伯格的商业模式有赖于我们在保护隐私、揭露秘密以及完全展示自我方面观念的转变。人们“晒”到网上的“料”越多,他的网站从广告商那里赚到的钱就越多。在他个人主页的简历部分,扎克伯格最简单地写道:“我正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开放。”
世界似乎也正在做出回应。从美国到印度尼西亚和哥伦比亚等许多国家,“脸谱”都是最大的社交网站。与此同时,27岁的扎克伯格被《时代》周刊选为“2010年度人物”,他还在《名利场》的“新兴权势人物”实力排行榜上位列榜首,被称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恺撒”。
天才少年的人生轨迹
扎克伯格皮肤白皙,中等身材,一头棕色短鬈发,一双蓝眼睛,身高1.73米,但看上去显得要高一些。他常备的行头是一件灰色T恤衫、一条蓝色牛仔裤,外加一双运动鞋。他给人的感觉可能有些冷漠和迷惘 ,整个人看上去既透着几分羞涩,又带着些许傲慢,让人捉摸不透。大家抱怨扎克伯格时最常用的词是“机器人”,的确,有时他说话就像是即时消息般唐突,如电话拨号音般单调乏味;有时他又表现得很轻率,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就好像他总是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情。他也很喜欢自嘲,当被问及他在公众面前和在朋友面前表现的是否一样时,扎克伯格回答说:“当然,都显得不那么游刃有余。”
扎克伯格在纽约的杜波斯·佛里长大。父亲爱德华·扎克伯格是位牙医,在自家房子的地下室开了个牙科诊所。马克的母亲凯伦原本是一名精神科医生,后来她一心照顾孩子,帮助丈夫打理诊所,不再行医。
爱德华是数字放射线照相术的较早使用者,是他让马克接触到了雅达利BASIC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他的家里和牙科诊所里到处都摆满了电脑。1996年的一天下午,爱德华称自己想要改善通报病人到来的方式,不想再让接待员大呼小叫地嚷嚷“病人来了”。于是,马克便开发了一款软件程序,能让家里和诊所里的电脑之间相互传递信息。马克将这款软件程序命名为“扎克网”,而它基本上可以算是“美国在线”即时通的雏形。
在马克11岁时,父母给他请了位家庭教师,教他电脑知识。之后不久,马克开始每周四晚到离家不远的默西学院上电脑方面的研究生课程。父亲送马克去上第一堂课时,老师指着马克对她说:“你不能把儿子带到课堂上来。”爱德华告诉老师,他的儿子才是来这儿上课的学生。
“脸谱”的问世
马克可不是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在菲利普·埃克塞特告终,他当上了击剑队对长,热爱古典文学,但计算机一直都是他生活的重心。为了完成在埃克塞特高中的毕业课题,他开发了一款被他称做“Synapse”的软件。Synapse问世的消息迅速在科技类博客上散播开来。不久,“美国在线”和微软均表示,他们有意购买Synapse,并希望将发明这款软件的少年招至旗下。但马克拒绝了他们的盛情邀请。
2002年秋天,扎克伯格决定去哈佛大学读书。那时他已名声在外,人称“编程奇才”。
扎克伯格的绝活就是开发那些容易使用且令人着迷的软件。在大学二年级的头一个星期,他就编写了一个名叫“课程搭配”的程序,它可以让用户根据其他学生的选课情况来给自己选课。后来,3名高年级学生——来自纽约皇后区、主修应用数学的迪维亚·纳伦德拉以及来自康涅狄格州的孪生兄弟卡梅伦与泰勒·温克尔沃斯——找到扎克伯格,希望他能帮忙完善一下他们一直在做的一个网站,这个网站名叫“哈佛人际”。
扎克伯格答应帮忙,但很快便弃之而去,因为他要建立自己的网站,这就是他后来取名为“脸谱”的网站。该网站一经推出便受到追捧,大学二年级结束时,扎克伯格从哈佛退学,开始一心一意经营这个网站。
根据马克的描述,他参与建立的这两个社交网站在设计理念上有着天壤之别:“哈佛人际”注重的是男女约会,而他的“脸谱”则着重于人际交流。但根据温克尔沃斯兄弟的说法,扎克伯格不仅窃取了他们的创意,还刻意阻碍他们的网站上线。“他偷走了时机,偷走了创意,甚至还偷走了执行方案。”卡梅伦说。几乎从“脸谱”创立的那一天起,双方就一直对簿公堂、争执不休。最终,“脸谱”与温克尔沃斯兄弟和纳伦德拉达成了解决争端的协议。据称,“脸谱”为此赔付了他们6500万美元。但是现在,他们又要求加价,声称“脸谱”让他们错误地估计了他们原本要接受的那部分股份的价值。
隐私权争议及“脸谱”的终极目标
扎克伯格的终极目标是要创建并统治一个完全不同的互联网。谷歌和其他搜索引擎也许能搜索网络信息,但是他说:“我们感兴趣的大多数信息都藏在我们的脑子里,不是吗?它们并不是现成地放在那里让你搜索的。”谷歌刚创立的时候,扎克伯格还在上中学,他的内心深处似乎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力求创新,超越谷歌。“有种想法就像我们与生俱来的那样根深蒂固:你真的很想知道你周围的人都在做什么。”他说。
按照扎克伯格的设想,“脸谱”最终将成为一个隐匿在几乎所有电子设备后运行的平台。打开电视,你会发现你有14个“脸谱”好友正在观看电视剧《明星伙伴》;你的父母为你将《60分钟》录了下来;就算是买部崭新的手机,你也只需输入身份认证,就会联系到你所有的好友,甚至还能知道他们最近去过的所有地方……
要想圆满地实现这个目标,人们必须心甘情愿地将越来越多的个人资料提供给“脸谱”。或许是为了加快这一进程,2009年12月,“脸谱”对其隐私保护程序进行了修改。除非你愿意费力去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设置,否则你的绝大部分个人信息将被系统默认为可以公之于众。
强烈的反对声接踵而至。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和电子隐私信息中心连声指责,用户们也纷纷倒戈,声称“脸谱”违反了自己一贯的社交准则。紧接着,一场关于信息公开对个人的影响的“口水拉锯战”开始了。2010年春天,扎克伯格发布了简化版的隐私设置。
马克说,隐私是网络上一个极具争议的敏感话题。“对于那些担心隐私及其类似问题的人来说,我们哪怕是犯一个再小的错误,他们都会抓住不放,借机小题大做。”
马克·扎克伯格现在踏上的是一条让世界更加开放的征途。这条征途需要的是王者的雄心壮志,而他恰好具备这样的风范,或许,这源于他对古典文学的浓厚兴趣。扎克伯格最喜欢读的书是《埃涅阿斯纪》,他第一次读此书是在上高中学拉丁语期间,书中有关埃涅阿斯苦苦求索并渴望建造一座城市的故事,他可以详尽地娓娓道来。他用英语引用书中的话说,埃涅阿斯要建造的是一座“在时间上不朽,在空间上无界”的城市,这与他想创建的自由、开放的互联网时代的交际王国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