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读者》 » 正文

这就是莫尔丁本人,不是传说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作者:李浅予
来源:新浪网李浅予的博客

  1969年,艾森豪威尔逝世。尽管报刊上纪念文字、图片铺天盖地,但一幅小小的漫画却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画面上是一个美军公墓,背景是星星与十字架,下面是一行文字:“这就是艾森豪威尔本人,一个传说!”

  这幅漫画的作者名叫比尔·莫尔丁,二战时,是美国一名普通士兵,被派到欧洲战场作战。在作战间隙,他开始画漫画。他笔下的主人公一个叫威利另一个叫乔,和他一样,都是最“倒霉”的兵种——步兵!

  这是两个搞笑的士兵,他们厌恶战争,但却不乏乐观精神。他们怕死,想家,想女朋友。他们苦中作乐,喜欢女人,就像作家约翰·斯坦贝克所说的那样,喜欢“向阿拉伯女郎吹口哨,或者说,见到什么女郎都吹口哨”。

  这两位漫画人物对待战争的态度,正是莫尔丁的态度,在他看来,这才是真实的士兵,而报纸上所描述的那些士兵们的所谓光辉形象,其实都是虚构的。或许他的想法代表了绝大多数士兵的想法,因此,这些漫画在士兵中广为流传。

  很快,他的漫画登上了报纸。在受到更多人欢迎的同时,也开始有人质疑这些漫画会不会在军队中产生不良影响。对此,莫尔丁写文章为自己辩护说:“我们不需要有人来进行思想灌输,或告诉我们,现在是在打仗。我们知道现在是在打仗,因为我们是亲眼看到的。我们一点都不喜欢战争。但并没有多少士兵开小差,因此,天花乱坠的宣传就未免多余。”

  这些漫画终于给他带来了麻烦。一天,巴顿把他叫到办公室,指责他的漫画动摇了军心,这位粗暴的将军甚至威胁他说,如果他继续画下去,他就要把他的屁股扔进监狱。莫尔丁觉得巴顿很幽默,如果不是因为战争,这位叱咤风云的将军或许会成为一名不错的漫画家。

  莫尔丁没有把巴顿的警告放在心上,依旧我行我素地画画,并通过漫画讽刺巴顿制定的一些可笑的规定,比如不许军人留胡子等等。他甚至在和别人聊天时说,虽然“这个愚蠢而又疯狂的混蛋”打起仗来有一套,但却像生活在中世纪,士兵对他来说就是农夫。

  一个小兵竟敢如此放肆,这让巴顿非常恼火,他半是恼怒半是玩笑地扬言,他要亲自开着飞机到莫尔丁所在的阵地,把他连同那张臭嘴巴炸个稀巴烂。

  巴顿的轰炸机还没起飞就被叫停了,叫停他的不是别人,正是在欧洲战场担任盟军总指挥的艾森豪威尔。这位传说中的大人物命令巴顿不要再管莫尔丁,因为他觉得他的漫画为士兵们宣泄自己的不满提供了一个出口。

  莫尔丁因为有最高统帅的撑腰,更加无所顾忌地画画了。他甚至还把自己的业余爱好带到了工作岗位上,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本职工作,在一次惨烈的战役中,他因作战勇猛而获得了一枚奖章。

  事实证明,莫尔丁的漫画不仅没有动摇军心,相反还成了战士们的精神慰藉。在清点阵亡将士的遗物时,人们常常可以从战士们的口袋里翻出莫尔丁的漫画。漫画上的人物虽已被鲜血浸泡得面目模糊,但依然笑容满面……

  莫尔丁成了一个传说,但却不是艾森豪威尔式的传说,艾森豪威尔可以指挥来自5个国家的400多万将士,而他所能指挥的不过是一支画笔……1945年,二战硝烟刚刚散去,莫尔丁的传说又被涂上了一层更加传奇的色彩——他的漫画获得了普利策奖。

  战后,莫尔丁由一名军事漫画家转型为政治漫画家,并凭借那些“丑化”政治或政治人物——当然也包括已成为总统的艾森豪威尔——的作品,于1959年再度获得普利策奖。直到2003年他以82岁高龄去世时,仍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他的漫画已成了美国一个时代的象征。

  这就是莫尔丁本人,不是传说,而是一个真实的人物,真实得让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这样的传说也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是的,你也可以创造这样一个不是传说的传说,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或许,还要加上一点坚持。

所属《读者》期:《读者》2011年第11期

更多《读者》精品电子版文章请点击:https://www.zaixianyuedu.cn/duzhe/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所属《读者》风格:《读者》2011年第11期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