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读者》 » 正文

剑桥的灵魂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作者:柴静
来源:新浪网柴静的博客

  剑桥的创立,本来就不拘一格,甚至来自一场不顺从者的叛逃。

   “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蔓溯”。来到这里才会理解,为什么徐志摩用这样的诗句来描述大学。这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大学,就建在剑河之上。听船夫的话我们才知道,这所大学的起源居然与一桩凶杀案有关。1209年,牛津大学的一名学生失手误伤了当地小镇的居民,激怒之下,居民们冲进牛津以私刑处死了3位学生。

   有3位师生,出于逃避殴斗和向当局表示抗议,离开了牛津大学,来到当时的荒芜之地,开办了大学,就是今天拥有八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著名大学。

   一棵树

   这也许是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棵苹果树了,当年它曾经种植在肯特郡牛顿家的后花园里。二十出头的时候,牛顿就是被这棵树上的苹果砸中,开始思考万有引力之源。60年前把这棵树移植过来,就种在三一学院的门口,来纪念这位历史上最伟大的学生。

   我们在树下站了很久,其实一棵苹果树的寿命没这么长,这棵树最多也只是牛顿那棵树的后代吧。为什么要把它移植过来呢?我们问了几个路过的学生,有个男孩说,学校是想提醒学生,你不知道苹果何时掉落,科学研究需要灵光一现,但更多时候,需要漫长的等待。最近的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是人称“试管婴儿之父”的罗伯特?爱德华兹,他在成功之前的14年里没有任何成果。

   一本书

   《夜间攀爬者》是我们在一个小书摊上买的,据说绝大多数学生都读过。这本书详细指导了每一座标志性建筑该怎么爬上去,也记录了多年来学生在夜间攀爬中留下的传奇。

   大学评议堂戒备森严,被称为的心脏,每年的毕业典礼都在这里举行,是最庄严神圣之地。但在1958年某一个清晨,人们从这里经过的时候,突然发现楼顶上斜放着一辆奥斯汀牌小汽车。没有人知道这辆车是怎么上去的,因为以当时的起重条件,不可能把一辆完整的车放上二十几米高的斜屋顶。就连消防队员想要把这辆车搬下来,也只好把它零敲碎打,变成一个个的零件,才从屋顶上卸了下来。

   这辆屋顶上的汽车一直是的传奇。不过这个故事中最打动我的细节,不是那几个学生怎么把一辆汽车巧妙地运上楼顶,挑战权威,而是事后学校知道了这事情是谁干的,可校方一直守口如瓶,也没有给那几个学生任何处分,校长还悄悄地送给那几个男生一箱香槟。

   一次晚宴

   晚上7点半,我们在耶稣学院跟学生和老师们一起用晚餐。这是一个很正式的场合,要求每个人一定要穿长袍。

   晚餐有鸡块和一些水煮的萝卜和青菜。座位看起来不是很大,不过看到这个用餐的地方,你也会像我们一样想起《哈利?波特》里的魔法学校。这就是有800多年历史的的传统。在这个正式的晚宴上,只有和学者可以坐在大厅的高台之上,下面的长条桌是学生坐的。当们进入大厅时,每个人必须起立,向他们致敬。而且跟随他们一起念完拉丁文的晚祷文之后,才可以坐下来用餐。9点钟,和学者离开大厅之后,我们才可以开始拍摄。那一瞬间,确实有很多学生站起来欢呼和鼓掌,庆贺重获自由。可是让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所有人站起来,送这些出门的时候,拉开椅子那一瞬间的寂静。会让我们想起某个博士说的话,他说,有的时候,的庄严会在一瞬间秒杀所有年轻的叛逆。

   一次错认

   在剑河上泛舟时,桥上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身影让我们激动了一下。调转船头,追至近处,才发现,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人。河上的游客都像我们一样将他误认为霍金,人人都渴望见到这位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坐在椅上的理论物理学家。来前,我们曾数次尝试联系他,但得知他身体欠佳,一直在家养病,很少出门会客。我们也去他工作的地方尝试过。一位霍金的同事知道了我们的想法后乐了,他说他来这里工作已经5年,也只见过霍金两回。

   在,有个钟被叫做“吃时间的虫子”。因为在它的顶端有一只凶猛的蚱蜢,每一分钟的第一秒它张开嘴,最后一秒闭上,吞吃时间。这个钟的钟摆是西方的棺材,每到一点钟的时候,它就会重重地一响,来提示人们,距离死亡又近了一步。这其中蕴含着的校训,那是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我们与世界相遇,我们与世界相蚀,我们必不辱使命,得以与众生相遇。”一个人的一生,非常短暂和脆弱,容易被时间侵蚀。但一所大学,仍然可以帮助那个人去完成认识世界、探索自身的全部征程。

   一本书,一棵树,一个人,一次晚餐……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在于它拥有的杰出的人类头脑,从牛顿、达尔文到霍金,这所大学对他们珍重、爱惜。人们寻求知识,是为了寻求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尊重一切能够使人类进步的方法、常识和规律,这就是的。

所属《读者》期:《读者》2012年第20期

更多《读者》精品电子版文章请点击:https://www.zaixianyuedu.cn/duzhe/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所属《读者》风格:《读者》2012年第20期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