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白雪皑皑,冷风瑟瑟,因为等红色信号灯,我的车在十字路口停下了。刺骨的北风肆无忌惮地敲打着车窗,好像不满车里的人正尽享着暖气的舒适。透过车窗,我忽然注意到,一个年轻的女人站在路旁,裸露的双手冻得通红,不停地相互搓擦着,还不时地跳着脚取暖。她身旁立着一块牌子,写着“我有一个孩子,没有食物”。在凛冽寒风的劲刮下,她的眼泪不自觉地流出来,在脸上留下了条条痕迹。
在许多大城市,无家可归者和失业者流落街头似已司空见惯,没几个驾驶者会停下来给予施舍或提供援助,一般都会呼啸而过。毫无疑问,大多数人都听过这样的告诫:一味地给这些人钱,只会养成他们懒惰、依赖的生活方式;说不定你给的现金,他们并不是用来买食物填饱肚子,而是用来买了酒或毒品。至少我就是这样被教导的,我还被告知,如果要捐款,最好到当地的慈善机构或救济团体,因为这些机构有更好、更专业的计划,能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不过,即使这些说法是真的,我还是经常会想起一个故事:两个青年在人行道上见到一个流浪汉,那人饿得连开口乞讨的力气都没有了。其中一个青年从钱包中拿出两张纸币递给这个不幸的陌生人,另一个青年赶紧把他的手拉了回来,并说:“你为什么给他钱呢?他会拿着钱去买醉、嗑药的!”给钱的青年回答:“是啊,也许吧。我们不也是吗?”
在这么一个大冷天,看到窗外的这个女人,我心生怜悯,但内心却在激烈地挣扎着。我想她可能住在附近的妇女避难所,但她是否真有孩子却不得而知,因为视线范围内未见孩子。我应该给她钱吗?显然,她确实很需要。因为天确实很冷,而她衣服单薄、冻得直抖,不论有没有孩子,她确实需要帮助。我已不愿去探究她的动机是什么和大多数人告诫的“骗局”是不是真的了。
要帮助她,我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才好呢?什么才是最好的方式……我仍在纠结这些问题时,突然看到前方的车窗玻璃摇了下来,伸出了一只戴着手套的手。司机将手上的手套摘了下来,给了这个在风中瑟瑟发抖的女人。我虽然听不清这个女人说了什么,但嘴型显示她在反复说着“谢谢”,脸上带着感激的笑。
就这样,在我进行自我辩论的时候,别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其他人行动了;在我试图决定什么是最好的帮助方式的时候,前面车里的司机只做了他力所能及的简单之举——也就是说,当我什么也没有做的时候,其他人已经做了点什么。那天,我对自己提出要求:今后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在什么地方,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要试着去做点什么——不仅仅局限于给钱,也不仅仅在面对无家可归的人时。其实,有需要的地方,就有机会让我们做点什么。
被誉为“拥抱博士”的世界着名演说家、教育家、作家利奥·巴斯利亚说过:“我们经常低估一次触摸、一个微笑、一句暖心话的力量,一双倾听的耳朵、一句诚实的赞扬,抑或一个微乎其微的关爱之举,这些善行都有可能改变一个生命。”
不要低估自己的力量,你的举动即使不能改变一个生命,但至少会让一个生命有些不同。做点什么,哪怕是“听”“说”“关注”等并非了不起的事情,也能在细微处彰显爱的伟大;做点什么,我坚信,即使再小,也比不做要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