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始终是痛苦,舒适始终是舒适,但是舒适得太久了,舒适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短缺”构成了我们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说,你到喜马拉雅山去,那里什么都是短缺的,连氧气都短缺。我们住帐篷,甚至要男女挤在一个帐篷中,完全不讲什么“男女授受不亲”。人在短缺的环境下,首先讲求生存。
在短缺环境下的救援工作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如果我们在登山时出现危险,同时有老人和小孩被困,我们想都不想就会先救小孩,因为这是根据“平等原则”来的。老人年龄大,生存的时间比小孩长,所以应该把机会留给年龄小的人。再者,身体好的和身体弱的,先救谁?先救身体好的,这是根据“效率原则”。因为如果先抢救身体弱的,他因为体弱,在极端环境下可能挺不过去,而身体好的人因为耽误也会死掉。
曾经有这样一个假设性问题使男士们很为难:“如果母亲和媳妇同时掉到河里,只能救一个,你救谁?”当然,要是媳妇不在场,就比较好回答:“救母亲,因为母亲只有一个,媳妇可以再娶。”但如果媳妇在场,他显然不敢这样回答。但按照登山原则,这个问题很简单,你让我回答,答案就是:“救媳妇。”按中国的传统是应该救母亲的,因为“百善孝为先”;但是按照登山原则,要救媳妇,就因为前面说的那两个原则。所以,在登山的时候我就说,如果在遇险的情况下需要牺牲,第一个应该抛弃的就是我老王。
处在短缺的环境中,你才会懂得珍惜。比如说,你在登山的环境下生活,一个月、两个月不能洗澡,你觉得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洗个热水澡。但你在城市,天天都洗澡,你绝对不会觉得洗澡有什么亲切感。但只要你一个礼拜不洗澡,在那个环境下,你一定会觉得:“哎哟,热水淋浴太美妙了。”这个美妙怎么来的呢?就是因为短缺。
传统医学认为,登山会带来两大损害:第一,容易老年痴呆;第二,容易性功能衰退。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为了给医学做贡献,登希夏邦马峰的时候我们做了“大白鼠”。我们在拉萨抽了一次血;两个月后,到了营地又抽了一次血;从山上下来之后又抽了一次;过了一个礼拜再抽一次,这是为了测试人体从正常海拔到高海拔再回到正常海拔,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人从正常海拔到高海拔,往往会出现头痛、呕吐、失眠等症状,严重的时候甚至会脑水肿,这是因为你的身体要调动全身的机能,来适应极端环境,加速你的新陈代谢。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反而对你的身体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