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豆儿
作者:张晓风来源:读者杂志在一本书上,我惊奇地读到这样的简单记载:旧俗四月初八那日煮青豆黄豆遍施人以结缘,称“缘豆儿”。读完了,想象力就开始忙碌起来,究竟是怎么一种风俗?一个人到了那天是该煮一把豆子还是一升或一斗...
《意林》《读者》全集网盘免费下载 |
请点击这里 |
作者:张晓风来源:读者杂志在一本书上,我惊奇地读到这样的简单记载:旧俗四月初八那日煮青豆黄豆遍施人以结缘,称“缘豆儿”。读完了,想象力就开始忙碌起来,究竟是怎么一种风俗?一个人到了那天是该煮一把豆子还是一升或一斗...
作者:魏悌香来源:读者杂志若干年前,英国《泰晤士报》曾出了一个谜题,公开征求答案,题目是:“从伦敦到罗马,最短的道路是什么?”很多人拿着地图研究,试着从地理位置上找答案,结果都落选了。获奖答案是:“一个好朋友。”是的,一路上有好友相伴,沿途说说笑笑,很快就可以到达目的地。有一句话说得真好:“一个...
作者:崔仁哲来源:读者杂志法国的超市里,酸奶的容量一般为125克;美国的超市中,酸奶的容量大多是227克。决定食物摄取量的因素很简单,也十分重要,它就是包装的容量。也就是说,饭碗的大小,决定人食物摄取量的多少。事实上,人使用大碗吃饭时,饭量会较使用小碗时有所增加。对此,有人提出疑问:“自己有多饿,难道心里没数吗?即使...
作者:薛涌来源:读者杂志许多“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对房子、汽车望眼欲穿,几乎不惜牺牲一切。我则想说:如果你大学毕业时的裤子日后穿不进去了,这条裤子就不再属于你了。怎么没有人担心自己对这条裤子能拥有多久呢?我这么说,是觉得人们越来越只用一把尺子衡量生活:买了什么牌子的车?买了多大的房?人家有了,我有了没有?但大家都忘记了另外一把尺子:你为了得到,究竟失去了什么?...
作者:蒋勋来源:读者杂志新竹城隍庙的贡丸、米粉……一谈起小吃,脑海中就有许多关于吃的记忆,而且这些都不是“大吃”,而是“小吃”。我觉得,这些小吃里面其实存在一个信仰,就是天长地久。什么是天长地久?我经营一种食品,并不是一次努力让量产达到某个程度,之后赚了钱、发了财就不做了;而是我相信我的产品是会被别人记着的,有人会从好远的地方特意跑来品味...
作者:刘瑜来源:读者杂志两个人中,总有一个是园丁,一个是花园。闺密A,跟她的男友在一起,她给他做饭、洗衣、买各种小礼物讨他欢心、一次次原谅他的各种错误乃至罪行,而他就是这样还要对她挑三拣四,说她不够漂亮、...
作者:李银河来源:读者杂志恋爱、读书、写作是人生三乐。恋爱时,人沉浸在激情之中,快乐的感觉无以复加;读书时,人徜徉在智慧之中,心旷神怡;写作时,人寻寻觅觅,仿佛处在寻宝的过程中,一旦有所收获,便心花怒放,心情愉悦得无与...
作者:阿城来源:读者杂志老侯是个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檩锛椽子。老侯对从未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干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时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
作者:袁越来源:读者杂志“您要米饭还是面条?”这大概是空姐们最常说的一句话。2014年5月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论文,极大地扩展了这句话的外延。文章的主要结论是:吃米的人偏好集体主义,善于从整体角度思考问题;吃面的人则正相反,...
作者:张五常来源:读者杂志在地球上活了70年,我没有到过一个不以钱挂帅的地方。有趣的是,人们怎样讲是一回事,怎样做是另一回事,讲一套做一套是也。前者是讲钱,后者是为钱,相差可以很大,而论及以钱挂帅,应该是指做而不是指讲。比方说,美国人很少讲钱。我在那里生活了25年,...
作者:章诒和来源:读者杂志难以相信,林青霞都60了20世纪80年代,国门初开,大陆人第一次看到了大陆之外的“那头”,外面的事物也涌入了“这头”。别的不说,单讲宝岛台湾,一下子就挤进来三个女人:邓丽君、琼瑶、林青霞。街头听邓丽君,灯下读琼瑶,电影里看...
作者:史飞翔来源:读者杂志王国维生性淡泊,不喜与人交游,在清华时除了教书授课以外,他一般不主动去跟学生谈话。从来都是上完课就走人,回到自己的住所,钻进书房潜心研究学术。但是如果有人登门拜访或致函,不管是求教还是论辩,他从来都是热情接待,不分地位尊卑,不分老幼贵贱,而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作者:古典来源:读者杂志结束了某大学的MBA课程后,我走到楼下,此时已经是北京的深秋。那天晚上甚至能看到星星,天气好得让人怀疑自己不在北京。从温热的教室里走出来,深吸了一口气,冷空气让心变得如月光般宁静。一个学生跟着我走了一段路,也许觉得我实在是不忙,便走过来问我一个问题,算是刚才那个讲座的续集——在结束的时候,我对他们说:“你们在一所很好的学校里面读MBA课程,毕业后会进入高...
作者:潘石屹来源:读者杂志我们公司有一位韩国设计师,叫承孝相。他很有想法,写过一篇文章叫《你知道为什么写诗吗》。其中,他写到两个诗人的对话。一个诗人说:“我知道如何作诗。”另一个说:“你会作诗,但我知道为什么作诗。”这篇文章引发了我好多的思考。由此,我们可以一连串地想下去:你会盖房子,我知道为...
作者:王开岭来源:读者杂志你见过真正的黑夜吗?深沉的、浓烈的、黑魆魆的夜。儿时是有的,在小学作文里,我还用“漆黑”形容过它,还说它“伸手不见五指”。从何时起?昼夜的边界模糊了,夜变得浅薄,没了厚度和深意,犹如墨被稀释……渐渐,口语中也剥掉了“黑”字,只剩下“夜”。夜和黑夜,是两样事物。夜是个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