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录像厅里看武侠电影度过的。那些无比狗血的剧情,在当时我却看得津津有味。假如今天再看,我一定会大笑,比如大侠接最后一支镖一定是用嘴;如果出现了女侠,那么一定有一个男侠暗中保护;倘若两个重要角色决斗,后拔剑的那位一定会赢。
关于最后一点,我后来发现西部牛仔电影也是这个套路。在酒馆门口,好人和坏人开始决斗,这个时候,一定是坏蛋先拔出了枪,只听一声枪响,两个人都屹立不动,酒馆里的人伸长了脖子,忽然,“扑通”一声,坏人倒在了地上。
当男主角轻松地吹着枪口上的轻烟时,我开始考虑这么晚回家,如何躲过老爸一顿打。而有些人则不一样,他们要问一个为什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尼尔斯·玻尔就曾经安排过一个模拟决斗,来测试这种电影情节的合理性。玻尔的同事扮演了先出招的反派角色,在一系列的模拟决斗中,后出招的玻尔每一次都赢了。这位物理学家的结论是:大脑对危险做出回应的速度比执行一个有意的动机更快。
英国心理学家安德鲁·威尔士曼也研究了这个决斗问题,他想揭示大脑对危险做出回应的方式。他的团队在实验室组织了模拟的“枪战”,两人一组的志愿者在计算机前展开“决斗”。他们发现,后出手的志愿者平均花费的时间比前者少9%。“大脑拥有一个比基于决策系统快一点的反应系统是合情合理的。”威尔士曼说。
“后出手制胜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于商业领域中。”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阿维纳什·迪克西特说,“跟在别人后面采取行动有两种好处,一种是看出别人的策略,你立即模仿。”
另一种是再等等,直到这个策略被证明成功或者失败再说。在商界,等得越久越有利,这是因为商界和体育比赛不同,这里的竞争者通常不会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结果是只有市场上的领头羊们对新生企业选择的航向同样充满信心时,他们才会跟随这些企业的步伐。
话说回来,当年那些编剧可没想这么多,不过他们这么编排其实也是一种后发制人的跟随策略。
20世纪80年代的“侠士们”在大街上被人追杀,尽管有很多事要做,但他们知道,弄翻两旁的小摊是最重要的,因为前人也是这么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