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百看不厌,闲着没事时就搜出视频复习一遍。里面介绍的每种食物都让我产生快到那个地方去大快朵颐的想法。比如建水烧豆腐,多年前应伍立杨先生之邀去云南,还真在建水停留过一两个小时,但不知有此味,活活错过了。下次应该专门去那里尝一尝。比如金华火腿,只闻其名,从未吃过,听到名字就感觉有食欲,也应到金华去买一只。
或曰,如今天下一盘棋,食材大挪移,想吃火腿随时随地可以买,网购也可以,干吗要去金华。我说,好吃的东西一定在原产地。吃煎饼就要到山东,吃辣白菜去延边,吃大盆菜到深圳,甚至吃拉面到兰州,品小吃到福建沙县。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物产,这个地方的物产经过这个地方的人打磨,就成了本地特色,这是人与物的缘分,无可替代,你也强求不来。
或曰,跑大老远去产地吃,和在本地坐等而食,有什么区别?
区别大了。我在东北生活时,超市里有卖荔枝和芒果的,图新鲜买几个来尝尝,味道颇像烂地瓜。就想,这有什么好吃的?苏东坡吃这些东西居然还希望“长作岭南人”?后来在深圳吃到应季的荔枝、芒果,咦,味道隐隐还是那个味道,怎么口感就不一样了呢?这么说吧,北方的荔枝味儿是怪味儿,岭南的荔枝味儿是正常的、大自然的味儿。
荔枝半生不熟时就摘下来,从南运到北,送到消费者手中时,似乎刚刚成熟,但它跟那些在树上长成的怎么能一样呢?食物无法保存太长时间,即便偶有,因为两地气候不同,从那边运到这里,物理属性也发生变化了。外形是一样的,核心物质则大相径庭。
或曰,物产也不是永远在一地,随着人的迁移,物产也会走路。辣椒本来产于墨西哥,现在我国东西南北都有种植和食用,这怎么讲?
的确如此。但墨西哥辣椒肯定跟中国辣椒味道不一样。人有随遇而安,物有随土而安,能落地生根,证明有存活的环境,但存活与存活不一样,长成的东西还是不一样。要吃墨西哥辣椒,还是要到墨西哥去吃。
宋朝有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的规矩,意思是当权者不得向各地索要地方特产和美味佳肴,只能食用汴梁(开封)附近出产的物品。主要目的是防止横征暴敛,但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讲究饮食卫生。远方运来的物品容易变性变质,也没成熟的检测机制,吃坏肚子可就麻烦了,干脆拒绝。
或曰,现在这么发达的科技,这么快捷的运输方式,还解决不了这些问题?飞机早晨运过去,到那边中午就可以吃,物品怎么会有变化?
我说,有变化。吃它的人不一样了。这边厢,本是天天吃的平常食物,食客端个搪瓷缸,在当街树荫下吃。那边厢当珍稀物品,远方高价运来的,当然不能造次啦,要用青花瓷,认认真真端坐在酒楼里小口品。这样的吃,味道岂能一样?
或曰,饮食也要讲究原教旨?
我说,我只是对“原汁原味”保持敬意。希望各地物产保有一点神秘,同我拉开一点距离,让我有一个向往,一个盼头,一点对美好事物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