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大学怎样扩招,通向名校的路,永远都是一条拥挤的独木桥。
无论时代怎样发展,争取上名校的心,永远都是一颗充满渴望的心。
无论社会如何多元化,在现实中,名校毕业生的成功率,永远高过普通学校。
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上了普通高校的学生就没有机会,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一所普通大学读成名校。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明白,名校和普通学校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
在许多人的直观感受中,所谓的名校,都是历史悠久的,名师荟萃的,资源丰富的,甚至连校园都是美丽的。
但这些都不是造成名校与普通高校差异的本质。那么这个本质是什么呢?
两个字——氛围,由上述因素以及你的同学共同构成的氛围,其中又以同学最为重要。
因为,这些人会在你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之际、与你朝夕相处四年,甚至更长。之所以要用“氛围”这个词,就在于这种相处,这种影响是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的。他们的言论,他们的行为,他们的思维方式,都会包围着你,影响着你。逐渐将你在不经意间,化为同类。
这就是名校与普通大学之间的根本区别。
在名校之中,你是在和一群同龄人中的精英生活在一起,你的眼界自然就会更加宽广,你的志向自然就会更加高远。
反之,如果你和一群在大学里混日子的人待在一起,那么在潜移默化之下,你的志向就会下滑,你的自信就会动摇……
简单地说,名校的生活,能够让一个人的心变得高大,而普通学校的生活,则往往对人的心灵有矮化作用。
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吸收其知识,摆脱其氛围。
具体而言,应当由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绝不放弃自己,始终不降低自我定位。把周围的同学,当作自己的底线,当作一个反向的参照物,始终向上看,向前走。
其次,通常情况下,一座城市中,不会只有一所大学,而且其中必然有所谓不同层次的名校。而在大学当中,许多课程,至少许多讲座都是开放的。因此,就给在校的学生,事实上,可以共享名校资源的机会。
应当尽可能多地,去听各种“名师”的讲座——不在于通过一场讲座,学习多少知识。而是通过讲座,去感受“名师”对人生、对学术的态度,用个流行的词就是,去感受人家的气场。通过这种感受,来提升自己。
最后,就是去思考,去实践。
做一些好像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往往是提升自己的最佳捷径——这种提升,不仅是能力上的,更是内心上的。
相对来说,现代的大学经过了千年的发展之后,对于任何一个身处其中的人,至少在四年之内,它都具有取之不尽的资源。
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正地去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而不是资源本身的多少。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人,只要能够做到这三个步骤——适度保持距离,不让自己陷于庸俗;寻师访课,让自己看得高远;勇于实践,不断自我提升。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学知识,不学同学。
那么就都能把一所普通大学读成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