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公共汽车上班的人,许多都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你等哪一路公共汽车,这路公共汽车偏偏就要姗姗来迟。这种埋怨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你有空,可以去公共汽车站留心听听,很容易就能够得到验证。
经济学家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不过也只是在最近,明白它是人们“损失厌恶”心理的一种表现。不过,“损失厌恶”概念在经济学界流行开来,却是比较后来的事情。不信你去问问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大多数也没有听说过“损失厌恶”这个名词。
这么说,“损失厌恶”一定非常高深难以领会了?其实不然。经济学一些非常深刻的概念,一些非常深刻的发现,“说穿了以后”,就并不艰难,大家都可以在浅白的例说之中体味它们的精妙和深刻。现在我就试试看,能不能在这里给你把它讲明白。
我们比较“得到一百元”和“损失一百元”这两种情况,所谓“损失厌恶”,并不是说你喜欢得到一百元不喜欢损失一百元。这个太直接了,不需要什么人去发现和验证。所谓“损失厌恶”,说的是人们因为得到一百元所带来的喜悦,在程度上赶不上人们因为损失一百元所带来的痛苦。合在一起,如果一个人在过去的一个月里面,有一次因为购买彩票中奖赚了一百元,有一次因为掏钱包的时候不小心丢了一百元,合起来他这个月还是郁闷的,因为丢了一百元的打击,比中奖赚了一百元的高兴来得厉害。
想想看,你自己是不是这样?这是需要想想的,并不一目了然。
其实,等公共汽车的时候,人们之所以有等哪一路公共汽车,这路公共汽车就要姗姗来迟的感觉,就是“损失厌恶”心理的很好验证。事实上,公共汽车并不认得你张三或者李四,公共汽车的计划调度和实际运行,并不会特意和你过不去。难道不是这样吗?他也实在没有精力和工夫要专门亏待你。借用一句粗俗的话:你算老几,值得他盯着你和你过不去?
明白的确是心理作用以后,我们可以进一步看看心理是怎样发生这种作用的。假定平均来说每次乘坐公共汽车等待的时间是五分钟的话,那么如果这次只有两分钟你等的公共汽车就来了,这个比预期等候时间节省下来的三分钟,会带给你快乐。这个快乐是实在的,你一定体验过,甚至可能会喊出来“这次运气真好”。问题在于,少等了三分钟的“好运”给你带来的快乐,抵不上下次你多花了三分钟的“霉运”带来的不快。所以,同样的三分钟时间,如果是作为“好运”的三分钟,留给你的“记忆刻痕”不那么深,相反,如果是作为“霉运”的三分钟,留给你的“记忆刻痕”就比较深了。好运总是记忆不深,霉运总是记忆深刻,积累起来,就表现出“损失厌恶”的心理。
可是同样是等车,人们在等待地铁的时候,却不会表现出上面所说的“损失厌恶”心理,不会抱怨等什么什么不来。这又是为什么呢?首先,和往往好几路公共汽车合用一个上下客站的情况不同,地铁的每个站台一般都只供一路地铁使用。这样,因为来不来和来得快还是不快,都没有另外一路地铁以资对照,无从比较,所以比较难发生“要等的地铁偏偏来得慢”的感觉。更加重要的是,人们之所以有等哪一路公共汽车,这路公共汽车就要姗姗来迟的感觉,背景是公共汽车的运行,受不断变化的道路拥堵情况的制约,由不得自己。如果公共汽车等了好久才来,人们不免会有埋怨的心理,但即使你觉得值得埋怨,也知道是堵车的结果,所以实际上只是埋怨自己运气不好,而不会埋怨开车的司机。而地铁却是无障碍运行的,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在这个坚实事实的基础上,人的理性程度,已经足以化解动辄浮躁埋怨的心理因素。
所以你就將那姗姗来迟的公交车当作是一种考验,减小自我的心理暗示。你的“霉运”自然就少了。
(晓晓摘自FT中文网 图/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