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企或者4A公司跳槽出去的高管们,混得好的各有所长。而混得不好的,多半都是“打毛衣”型人才。
什么意思呢?
“打毛衣”型人才擅长组织和协调资源,从千头万绪的杂事中把流程梳理清楚。但他们自身并不产出任何创意或策略,甚至不提供方向性决策。他们喜欢群策群力,到最后只在众多提案中选个最受大家欢迎的即可。
这类人严重依赖下属,下属强他也强,下属辞职了他急得能跳楼。且特别喜欢问为什么,感觉不需要问为什么的也要问个为什么,才能显得自己思考更细致更深入。
这一类高管日常说话的套路如下:我想先听听你们的意见;我觉得这件事情需要更多的人手;这件事情没有某某某不行;问题到底在哪里,請你告诉我;这个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这一类高管适合在组织严密的大公司游走。虽然不需要产出任何实质性的价值,但他们在外企或者4A公司又必不可少:他们是公司管理体系的维护者,职位等级关系的捍卫者,他们擅长分散矛盾以及平衡各方势力,有点像管家,但又没有管家那么有本事。
所以身在外企的人经常会觉得:我的上司普通话都讲不利索,什么观点都说不出来,净是些车轱辘话,跟着他啥都没学到,还什么事情都让我干!气死我了!
这种“打毛衣”型的高管跳到民企或创业公司往往会严重不适应。
中国的民企大到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个级别,小到一个加工厂,几乎都是“头狼模式”——领导强则队伍强,领导“菜”则队伍解体。
很多带头人都是经验全能型。人家是从销售生产第一线一路摸爬滚打上来的。基本上你所做的工作他多多少少都干过,都能提出“干货”型的指导意见。他也不怎么依靠你,有你没你心里都不慌。
本土企业下属对上司也缺乏敬畏感。都是“谁强谁上”,你要比我强,我服气听话;你要是比我弱,哼哼,分分钟干死你。
之前我服务过一个本土客户,市场总监是从同一批水平差不多的市场经理中随便挑出来的。这下坏了,开会的时候,这帮老同事下属根本不听,当场翻脸翻白眼的比比皆是,搞得我们什么提案都过不了。
所以说本土企业骨子里还是拼搏创业阶段,一般按照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的模式建设团队。
但外企,尤其是那种已经统治地球的,或者某一类别长期雄霸全球No.1的,需要的是体系的维护者,而不是一个创造者。
不需要某个领导多牛,或者突然冒出个太强悍的人才,这样反而会对组织架构产生破坏。所以,你看北欧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去精英化”了。
还是那句话:小孩子才看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张晓玛摘自《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