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四个年龄相仿的女孩。
甲,中产技术干部家庭。
乙,律师家庭。
丙,实业家家庭。
丁,大商人家庭。
四家的家产是递增的。即,富养程度也该是递增的。
经济上,甲最穷养。乙好一些。丙更好一点。丁最富养。
情感上,甲父母待甲最严酷,严酷到外人冤枉了甲,父母会帮腔,全然不顾甲的感受。
乙父母各自忙事,不太在意女儿的教育。
丙父母从小宠爱女儿,无微不至。
丁就是普通的和睦家庭。
即,情感上的宠溺程度,丙大于丁,大于乙,大于甲。
猜后来怎样了?
甲上大学离家,跟父母关系半斷。生活上很缺乏安全感,但惊人地独立自强。父母说起来,所谓,“给家里省心”。
乙父母离婚,母亲另嫁,乙跟了父亲后,强迫父亲不许另寻女朋友,甚至在一群人面前对父亲说:“你找别的女人可以,自己搬出去,这家里的家产,我不许野女人碰。”
丙因为骄纵宠溺,初中时谈恋爱被老师批评,在办公室里打老师。在当地城市待不顺,去了美国西海岸,每天都在念叨“想回家,不想留在这里,想回家”。
丁性格平衡,多少有些小姐脾气,也正常。经过一次失恋后,变得比以前更现实。
当然,现在她们都还年轻,都处于人生初级阶段。
但您大概发现了:只按单个样本来看,富养和穷养,并没有十足的等式可言。
一般说法都认为,少年时候缺什么,长大后会更在意什么。所以穷养的女孩子长大后会更贪慕物质,缺爱的女孩子长大后会更贪慕温情。
乙和甲曾经当我面交流过。乙说她因为从小姐妹都富裕,所以虽然自己也殷实得很,但从小有危机感。甲则是到成年前,身边的小姐妹都是普通人,所以没考虑过物质财富的重要性。
一种人格的形成,是无数经历与细节造就的。有时候不是穷或富本身,而是比较。比较才会产生落差,产生匮乏或丰足的概念。奢侈品行当有一个铁律:奢侈品的功能就是社交距离+价值观表达,就是等级制,就是对比。激发对等级与阶级的渴望后,才有购买欲,所以奢侈品并不抵制不安与嫉妒。
还是那句老话:
促成女孩子健全人格的,不是单纯物质上的穷养与富养。而是综合的,平衡健康的环境。以及,少一些对比。
真正的好教养,是在孩子进入社会前,告诉她们人的差异天然存在,但人人生而平等,让孩子得以平静地接受这个世界。
最坏的教育,并不是物质上的穷养,而是强调对比与差距的优劣,不断提示孩子“你的境况很糟糕”。像日复一日的“你看看别人家孩子,你再看看你”,远比穷养还糟糕得多。
最后:那些极其在意穷养与富养的诸位,许多都是自己少年时,被父母这么简单粗暴教育出来,于是,才会将一切问题、一切评断标准、一切不安的来源,归咎于物质差距。
不安与焦虑导致的物质主义一路向下传递,会导致封闭到不可扭转的价值观,这才是最麻烦的教育。
(心香一瓣摘自微信公众号“知乎日报” 图/果酱的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