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莉
来源: 《意林》杂志
中国台湾电视艺人马国贤在《康熙来了》的一档名为《谁是转台王》的节目中,不幸夺得“转台王”冠军,意思是,观众一看到他,就想转台。这位当年“红孩儿”乐团成员、如今的资深电视综艺艺人,尽管入娱乐圈20余年,也无法抑制泪洒现场,面色死灰。
但是不怕,他有“小圈子”的庇护。
之后不久,另一档当红电视节目《国光帮帮忙》就经常约他上节目,借“转台王”名义调侃他,竟然风生水起,让这位眼看就要被娱乐圈摈弃的艺人以“不好笑”和“转台王”两大特质焕发生机。这一切都因为,他是艺人小圈子“浪人帮”的成员,而“浪人帮”的大哥就是《国光帮帮忙》的名主持庹宗康。
这就是小圈子的力量。
加入“小圈子”,意味着人脉的几何级提升。1967年,哈佛大学一位社会学教授提出了“6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意思是,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人,都能通过不超过6个人的关系联系起来。
当然理论归理论,这绝不是说,只要你的小圈子里有6个死党,你就能认识这世界上的任何人了,但是小圈子能为你带来多得多的人际关系和工作际遇却是不争的事实。定期的小圈子聚会,不仅可以提供生活的愉快消遣,还能及时更新行业发展动态与业内要人八卦。我有位媒体界刚离职不久的朋友,就是在一次同行小圈子聚会中获悉了一家新媒体即将创办的消息,及时履新的。
但加入小圈子也是有条件的。首先,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加入小圈子。太以自我为中心、太爱显摆、嘴太大的人都不适合加入小圈子。即使最初这些人被“小圈子”接纳,最终也会被清理出局。既然是个“圈”,就成了小“集体”。众所周知,任何一个“集体生活”,都有自己的几大纪律、几大注意。比如,不暴露成员的隐私;成员有难,要站在成员这边等。这其实意味着你要部分放弃独立思想。
小圈子通常都由几名核心成员,外加一批核心成员的亲密朋友们组成。小圈子就是个微型社会,有等级,有亲疏,有强弱,也有尊卑。通常小圈子的“圈主”,都人脉较广、地位也不低。而作为成员,即便你在专业成就上高过“圈主”,也必须时刻保持着对“圈主”的尊敬,否则肯定在圈子里待不长。
此外,小圈子也不是完全封闭的,这里也有人员流动。随着成员的婚娶生育以及工作变更,核心成员有可能退居二线,甚至“圈主”都可能换人。至于小圈子的“亲密朋友”们,没准儿在某个关键利益时刻,又转而成了另一个对立的小圈子的“亲密朋友”。正如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一样。你也可以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小圈子。
(晓寒摘自《普知》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