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第一节采访课,老师上来就布置了一个让我们意想不到的特殊作业:在5月底前独立完成一个名人采访,字数要求8000以上。
那天课上,我就想到了几个想采访的人,央视的主持人芮成钢、篮球评论员于嘉,还有我很喜欢的姚晨。同时我想到了微博邀请,但也清楚地知道,一个粉丝数不过两百出头的微博平民,想要让“微博女王”看到我的邀请,机会是多么渺茫。3月3日下午,我觉得自己该有所行动了,于是在下午2点40分左右我发出了一条微博:“@姚晨你好,我是中国传媒大学2011级新闻学学生。我的新闻采访老师要求我们完成一个名人采访。我很欣赏你,所以想对你进行一次一个半小时的采访。这个采访没有八卦商业目的。或许这条微博会被淹没在你众多的消息中,但如果你看到它,请考虑给我一个机会,时间地点由您来定。邮箱71××××794@ qq.com,谢谢!”为了让她放心我的学生身份,我还附上了学生证和校园卡的照片。
几分钟后,舍友在网上看到了我的微博,开玩笑说:“你居然用微博@姚晨发采访邀请啊,这么做概率别说1%了,连0.1%都没有哇!”那晚11点左右打开微博,发现@我的居然一下子有了七八十条。其中有同班、同级同学的支持;有网友夸奖我“有勇气,很积极”,有师哥师姐转发@张蕾(那时我才知道,原来她是姚晨的经纪人,是联系采访的重要人物);还有师哥师姐谈起他们当年在校完成这个作业时的辛酸和喜悦……不少人表示当初没有微博这个工具,希望我加油……
凌晨一点左右,我意外地从一个师哥处得到了姚晨经纪人的电话。那晚,有一瞬间,我甚至曾天真地觉得,只要拨通了电话,就能成功了。在得知经纪人张蕾陪同姚晨去参加巴黎时装周后,我怕此时致电过去会打扰她的工作,于是决定等待她们回国。同时我也开始着手收集一些资料。
那几天里,每天看一些姚晨的采访视频,研究文字稿,每天关注姚晨、张蕾的微博变成了一种习惯。我把能找到的文字稿打印出来,放在书包里,一有空就拿出来琢磨,希望能从这些资料中找到新的角度和信息来问一些别人没有问过的问题,避免千篇一律。
3月9日下午,我拿着电话在宿舍里走来走去,酝酿着要说的话,同时告诉自己,不管怎么样,总要试试。拨通已经回国的姚晨经纪人张蕾的电话后,那头传来的声音挺热情。我做了自我介绍,有些忐忑地陈述了想法和目的,但是张蕾还是拒绝了我。不觉得意外,但我难免还是有些失落。想到已经成形的采访大纲,我请她告诉我邮箱地址,允许我发采访提纲过去再做定夺,她答应了。
果然,未来的几天里完全没有消息,哪怕是拒绝的回复也没有。于是3月18目,我给张蕾老师发了信息:“请问我是真的没有机会了吗?”她没有马上回复,我以为这件事就这么石沉大海了。哪知,晚上6点半左右,我的电话响了,是张蕾老师!我故作镇定地接起,她告诉我,下周四下午可以过来采访。结束通话后,我兴奋得要蹦起来了,实在觉得不可思议!这件事居然就这么成了!
3月23日,我从我们共同拥有的肯德基打工经历说起,从她的18岁,说到了她的变化,说到了演员这个她又爱又恨的职业,说到了微博让她得到的正能量和思考,说到了公益的艰难和问题,说到了她对记者的理解和体谅,说到了她对90后的羡慕……在采访最后,她很认真地对我说:“我之所以愿意接受这次采访,是因为我在你的那份提纲里看到了你的认真和一份对被采访者的尊重。我觉得毕业十年、二十年后,你一以贯之这份认真和尊重,将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采访者,而且你会赢得众人的尊重。”她说这些时,我们一直四目相对,她的眼神真诚而坚定。这些话给我巨大的温暖和感动,我是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份能量,自己这些日子以来的揪心和压力也变得那么有意义。采访结束后我发现,从老师布置作业到我采访成功,刚好是一个月。这一个月里,我有了一段神奇的采访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