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和一位朋友讨论美国父母教育孩子的问题,谈起有一些美国家庭,孩子考上大学之后,父母不会为子女支付学费和生活费。
这位朋友已经为人父母,她很不理解美国父母为什么这么狠心。
在美国,有人调查过,有38%的年轻人,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财务支持,而年龄19岁至22岁的年轻人中只有35%得到了学费资助。当然也不排除不少美国父母是由于没有足够的钱支付孩子的学费。
而有些父母则是坚持不支付孩子的大学学费,即使有足够资金。他们认为如果孩子没有付出,就不会真正了解教育价值,或是金钱的价值。
我认识的一个美国朋友就说:“我上大学时,一直在打零工,还有奖学金,再加上借用学生贷款,我的费用就够了。我觉得,这种方式让我更负责任,更加努力完成学业,因为我知道如果不及格了,我会负担不起,等我的孩子出生之后,我也会这样教育他,让他学会独立。”
其实,这是美国家长对孩子的一贯作风:不给钱,不骂人。自己需要什么,去努力、去创造,不干涉,经常让孩子有一些小的目标,一个一个去奋斗、去实现。如买玩具、出去旅游,或者勤工俭学什么的。自己挣的钱自己支配。而美国孩子从小就比较有经济头脑,大概也与此有关。
我不能说美国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们那种让孩子从小就从事送报等劳动的教育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
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些看似残忍的教育方式,让美国的小孩,从小就有超强的适应能力,长大之后,懂得如何照顾自己,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相比之下,中国的父母就显得过于“温情”了。
在中国,孩子就像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属于父母的,一切得听父母的;在美国,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他们有自己的喜好、选择、隐私、交际圈。所以父母不能打孩子,因为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孩子的问题不是父母说了就算。
由此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父母对子女的责任。
在中国,父母对子女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从小到大,家长会帮孩子把一切都料理好,生活、学习,包括经济方面。会想方设法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买房子、养儿育女等。当父母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做得心甘情愿,牺牲非常大。
美国父母可能不像中国父母那样对孩子安排得无微不至,他们更侧重让孩子健康、乐观,能独立生存,有健康和坚强的人格意志力。他们不会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更不会一意孤行地替孩子安排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顺着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努力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以及能独立生存于社会的能力。说白了,美国父母不是孩子的靠山,而是他们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