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帝王,最讲究的就是吃,山珍海味,钟鸣鼎食,极尽铺排之能事,自不必说。这里说的,是他们怪异的重口味。
吴王阖闾喜欢吃腌咸鱼。起因是他带兵渡海打越国,船上没粮了。正张皇的时候,无数金色大鱼游了过来,它们自投罗网,成了吴军的口粮,而且数目如此之多,直到吴军班师还没吃完。吴王回来问那些鱼还在吗,回答是都腌成了鱼干。于是吴王就大吃特吃起来,不觉咸,反觉美,还当场写下了一个字,上面是美,下面是鱼,这字后来演变成了“鲞”,专指鱼干。
不少帝王酷爱腥膻。汉昭帝刘弗陵喜欢钓鱼,经常带领群臣在渭水垂钓。大夫任绪钓起了一条白蛟,长三丈,无鳞,龅牙。小刘想都没想就把这东西吃了,意犹未尽,再找人去钓,就钓不上来了。
找不到美味食材怎么办?这个问题在三国期间已经有技术能力解决了。有一天,吴主孙权和一个叫介象的术士聊天,说得兴起,介象在园子里种起了瓜菜百果,一种下去,就长大了,拿起来就能吃,把孙权看傻了。俩人说到什么鱼生吃最好。介象就说,缁鱼好吃。孙权说,缁鱼是海里的,这里没有。介象又来劲了,让人在院里挖了一个坑,鱼竿那么一晃悠,嘿,还真钓上来一条。当然,你要是看过现代魔术的话,不觉得这事新鲜,但孙权当时绝对被忽悠住了。
缁鱼是啥呢?就是现在说的子鱼吧。
赤壁之战后,孙权在湖北摆庆功宴,厨子也端上一种鱼来。孙权不认识,问这是什么,那人答,这鱼唤作槎头鳊,汉水特产,肌肉鲜美。孙权一吃,味道果然不差。后来孙权的孙子孙皓非要把国都从建业迁到武昌,重要理由,就是武昌有槎头鳊。老百姓不乐意了,唱出了一首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对,槎头鳊就是现在的武昌鱼。
做皇帝也有混得惨的。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赵,一路被元军追杀,一直逃到福建,饿得五迷三道。当地人也没粮食,煮了些番薯叶子给他吃,没想到一吃,觉得还真不错,就赐了个名字叫“护国菜”。国最后也没护成,皇帝跳海了,但菜留了下来,那番薯叶子汤,现在已经煮得相当有品相了。
什么最好吃?这是皇帝们总在思考的问题。隋文帝为此特别写了一个告示,向广大臣民征求答案。有个要饭的叫詹鼠,把榜揭了。皇帝问他,你知道什么最好吃吗?
詹鼠只答了一个字:“饿。”
他带着皇帝满大街转悠,把皇帝饿得前胸贴后背。最后给皇帝一张葱油烙饼吃,皇帝吃美了,回来就封了个“詹王”。
的确,“饿”是最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