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意林》 » 正文

暑期荐书——《让“死”活下去》中的书单(上)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作者:薛巍

来源: 《意林》杂志

  2010年的最后一天,再过4天就要过60岁生日的史铁生离开了人世。

  陈希米在这本书的开头这样回溯:“谁也不知道那天会是最后一天。那个星期四……那天是最后一天,是2010年的最后一天。你不再管我,自己走了。”

  他的离去,她的空寂,似乎只能从书本中寻求一座现实的桥梁。于是,陈希米要通过一本本他们一起阅读过的书,完成一次次他们共同面对的思索的再叙述,来找到一种心理寄托,把“一切黑夜的面死之思反射投入白天的爱愿”。

  这些书可能也是思考我们自身的坐标,因此值得推荐。

  它们包括:

   1.《我们在此相遇》,[英]约翰·伯格著,吴莉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死者不会待在他们埋葬的地方。”伯格认为,他的母亲已死去多年,现在她带着一把伞,寂然不动地坐在里斯本的公园长椅上;他的启蒙导师生长于新西兰并在那里死去,但他出现在波兰的克拉科夫。在这本书中,伯格用记忆和想象,成功地令几个进入过他生命的人死而复生。

   2.《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美]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著,btr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奥斯特的处女作,出版于1982年。它部分是回忆录,部分是其父的传记,部分是自传。开头写到他得知父亲的死讯:“突然之间,死亡不期而至。死亡将我们带到一个离生与死的隐形边界如此接近的地方,以至于我们不再知道我们在哪边。生变成了死,仿佛死一直拥有此生。”

   3.《神谕之夜》,[美]保罗·奥斯特著,潘帕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神谕之夜》是奥斯特2003年出版的一部小说。哈佛大学教授詹姆斯·伍德曾经在《纽约客》上概括奥斯特小说中为人熟悉的诸多因素:“一位主人公,几乎从来都是男性,经常是位作家或知识分子,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沉溺于一种丧失:一位亡故或者离婚的妻子、丧命的孩子、失踪的兄弟。约翰病逝后,格蕾丝遭到约翰的儿子的毒打,守在格蕾丝床边的希德尼却感到“从未有过的高兴,高兴自己还活着。那是一种幸福,超越慰藉,超越痛苦,超越世上一切美和丑”。

   4.《上帝的代言人——〈旧约〉中的先知》,[美]依迪丝·汉密尔顿(Edith Hamilton)著,李源译,华夏出版社

  作者以丰富深厚的学识阐述了希伯来的先知、上帝的代言人摩西、阿摩司、何西阿等人的言行与思想,对有关上帝的传说提出了创造性的视角和洞见,并提供了不同的历史背景。

   5 .《希腊精神》,[美]依迪丝·汉密尔顿著,葛海滨译,华夏出版社

  美国女古典文学家依迪丝·汉密尔顿在此书中依次介绍了古希腊的哲学家、史学家和戏剧家。她说,希罗多德对世间任何地方都有浓厚的兴趣,他告诉我们伊利里亚相貌平庸的姑娘们怎样赢得丈夫,居住在湖边的人们怎样防止他们的孩子失足落水。她概括了希腊人的思考方式: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去考虑每一件独立的事物本身,希腊人则总是把事情看作整体的一部分,建筑师总是把神庙与周围的山坡、大海和苍穹联系起来考虑。

   6.《卡夫卡全集》,叶廷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加缪说:“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一方面是日常生活的世界,另一方面是超自然的苦恼的世界。人的境遇经受表现为一种基本的荒诞和一种严峻的伟大,因为它表现了逃避人类的人这个激动人心的形象,这个人把生存称之为一种对于死亡的可怕的准备。”

   7.《性·谎言·录像带》电影脚本,见史铁生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第84节),人民文学出版社

  美国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编剧、导演的一部电影,全剧中只有四个人物:安和她的丈夫约翰、安的妹妹辛蒂亚、约翰的老同学格伦。安对心理医生说,她不太想让丈夫约翰碰她,她从来不觉得性有多么了不起。她丈夫则不认为性不重要,跟他的小姨子辛蒂亚搞到了一起。安跟格伦聊天时,格伦坦言他是性无能,为了获得满足,他制作录像,让女性受访者谈她们的性幻想,然后观看这些录像。约翰说我怎么了?辛蒂亚说,你跟你的小姨子乱搞,还骗人。约翰说,可你也在欺骗安。“不错,可我并没在神和众人面前立誓,说要永远对她忠实!”

   8.《维特根斯坦的侄子》,[奥地利]托马斯·伯恩哈德著,马文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小说的讲述者是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保尔的朋友,他在保尔去世后回顾他跟保尔相逢、相识以及建立起毕生友谊的过程。译序中说:“小说的主题是对朋友的缅怀、钦佩和惋惜,对浅薄的世俗和鄙陋的社会扼杀天才的愤怒。”——保尔像他叔叔维特根斯坦一样,具有敏锐的观察才能和深刻的思维能力,但最后穷困潦倒,进了精神病院。

   9.《施特劳斯的路标》,刘小枫著,华夏出版社

  作者研读施特劳斯的5篇心得,写于1999年至2009年间。“施特劳斯关心的根本问题其实具有常识品质,而且很陈旧:西方文明危机的根本原因何在?对这个老问题施特劳斯不仅做出了超越所有前人的深刻回答,而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方略——回归古典政治哲学。”

   10.《精神的宇宙》,[美]弗雷德·艾伦·沃尔夫著,吕捷译,商务印书馆

  作者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博士,用量子物理学研究灵魂,他认为:“精神是真空能量的虚拟震荡作用,灵魂则是这些虚拟震荡在时间上的反映。灵魂是个虚拟过程,而非实体。它既是非物理的,又是真实的。尽管自我消灭于死亡降临之际,但是灵魂则将永远存在下去。”

   11.《沉重的肉身》,刘小枫著,华夏出版社

  “肉身浑身是偶然,在肉身上没有丝毫必然的痕迹,正因为肉身是偶在的,所以它沉重。身体的沉重来自身体与灵魂仅仅一次的、不容错过的相逢,沉重是和必然性连在一起的,启蒙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走向人类美好未来的必然性。”

   12.《一个孤独散步者的梦》,[法]卢梭著,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

  1776年春到1778年春,卢梭每天在巴黎近郊乡间做长时间的漫步,他把这两年中漫步时的遐想记了下来,在他去世后出版。从这部作品开始,卢梭要做的只是“跟我的心灵亲切交谈,因为我的心灵是别人无法夺走的唯一的东西”。

   13.《皮娜·鲍什——为对抗恐惧而舞蹈》,[德]约亨·施密特著,林倩苇译,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德国舞蹈评论家施密特长期观察、采访皮娜·鲍什,细腻描述了皮娜·鲍什的从舞经历,她的个性、感情、生活与作品,反映出皮娜·鲍什的创作哲学及活力来源。皮娜·鲍什说:“我在乎的是人为何而动,而不是如何动。”她的艺术生命最大的推动力是“恐惧”,“并非那种使人瘫痪、无能的恐惧,而是可以让人有创造力的恐惧”。

所属《意林》期:《意林》2013年第15期

更多《意林》精品电子版文章请点击:https://www.zaixianyuedu.cn/yilin/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