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晴
来源: 《意林》杂志
如今,世界上各个地方都是乱哄哄的,尤其是车水马龙的街上。站在街上,各种嘀嘀声和驶过马路的刹车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它们会扰得你心烦意乱。不可否认,这世界是一天比一天更吵闹了——更密集的交通工具、更多的机器,还有更多的人,制造刺耳噪声的东西越来越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
从有城市起,人类就无法逃避噪声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无处不在的鹅卵石铺就的街道上充斥着永无休止的喧闹声,叮叮当当的铁器敲击声,马车轮子驶过路面的声音,还有大街上闹人的流浪者们声调难听的乐曲声。这些极富有时代特色的声音都让繁华街道附近的居民忍无可忍。为了得到宁静,回家的人们把门窗紧闭,还用厚厚的窗帘堵住了每个缝隙,但刺耳的声音还是不断传进来。
当时一个名叫卡莱尔的作家,花大价钱打造了一个集时代技术之精华的“隔音书房”。可是,这个隔音书房却成了卡莱尔新的“灾难”。尽管隔音室将大部分声音都挡在书房之外,但它实在太静了,房间里任何微小的声音都被放大了,对在里面写作的卡莱尔造成难言的困扰。卡莱尔的一位好朋友仔细查看了这个房间,然后对他意味深长地说:“宁静这东西,渴求得越多,就越是无法真正得到。”
或许,不对宁静刻意追求才是获得宁静的好方法。今天,工作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棚户区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闹市的那些人,尽管他们周围的吵闹声不绝于耳,但他们对噪声的态度十分漠然,对他们来说,熙熙攘攘的吵闹不仅是生活大幕上的背景,还是周围有人的一种体现,这表明他们并不孤独。
或许,为了获得真正的宁静,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经验,尝试接受各种声音,给大脑锻炼的机会,让大脑熟悉它们。因为当大脑适应了声音后,它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它们屏蔽掉了,大脑只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而这也是闹市中小贩们不感觉吵闹的原因。放开,去适应各种声音,这才是获得安静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