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韵川说育儿”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人贬官之后,大多放情山水,以示旷达,因而留下了很多清新优美、寓意深刻的记游之作。例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和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就是这类作品的典范。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是他被贬滁州时写下的一篇著名的游记。这篇游记虽然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情绪,但更主要的是,借描写滁州“山水之乐”以表明作者“与民同乐”的崇高理想和政治态度。所以,通篇贯穿一个“乐”字,充满了悠闲自适的情调。并且从侧面反映了作者治理滁州的政绩,表现出滁州地方政通人和的清明景象。
文章开门见山,由滁州的地理环境渐次写到醉翁亭。“环滁皆山也。”这短短一句,笔墨极少而含量极大,一下子就把滁州城群山环绕、巍峨壮观的景象展示在你的面前。“滁”是州名,其治所在今安徽省滁县。根据《朱子语类》的记载,欧阳修的初稿说滁州四面有山,写了几十个字,后来反复圈改,最后改定为“环滁皆山也”这五个字。这是欧阳修修改文章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关于滁州城的地理环境,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一书中作了考辨,说他亲自到了实地考察,根本不是什么“环滁皆山”,而是“四望无际,只西有琅琊”。钱先生当然不会不知道欧阳修是采用文学夸张的手法,只不过就其地形加以辨正而已。我们在阅读时,仍不妨按作者所描写的情景去理会。
文章接着从四面群山中点出“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林壑”是讲山势,即山间的树林和壑谷。作者特别告诉我们,滁州城四面群山,要数西南方面的山林景致尤为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远远地望去,林木葱茏、幽深秀丽的样子,那便是琅琊山了。“蔚然”是草木茂盛的样子。“琅琊”是山名,在滁县西南十余里处。上面这几句是写远景,就像电影一样,镜头逐渐推近,范围逐渐缩小,从滁州四面群山写到西南诸峰,再从西南诸峰写到琅琊山。以下是写近景都是在琅琊山上的所见所闻。“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在琅琊山上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流水从两座山锋之间奔泻而来,这便是酿泉。酿泉的“酿原本作“让”,其他的本子作“酿”,大约是根据下文“酿泉为酒”而改的。这里描写山的静景和泉的动态,山、水相映成趣,并且由酿泉又引带出醉翁亭来。“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随着回环的山路而拐弯过去,便有一座亭子,犹如鸟儿展翅一般,高高地建立在酿泉旁边,这就是醉翁亭。峰回路转,是说山势回环,山路也随着拐弯,这是在山间行走时常常可以见到的景象。句中用“翼然”二字形容四角翘起的亭子,给静物赋予了动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还有“临”字也不可放过,说明亭子与酿泉的地势不是平行的,而是居高临下。这都是传神妙笔,值得玩味。以上为一层意思,描写醉翁亭的位置;下一层意思交代醉翁亭的来历。
第二段写醉翁亭一带早晚和四季的不同景色以及作者在此领略的无穷乐趣,这是写“山水之乐”。“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这一段在行文上与第一段错落有致的参差句式不同,多用整齐的偶句,音节和谐,色彩明丽,把这里的山水描绘得更加美丽可爱。“若夫”是发语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到什么什么”。“霏”是雾气,“林霏开”这句是说清晨旭日东升,霞光璀璨,林间雾气消散,黛色葱翠。“云归”与“日出”相对,古人以为云从山出,晚亦归之。“暝”是昏暗的意思,“岩穴暝”这句是写山林晚间的幽静。作者描写山间早晚的变化,抓住最带山林特征的“云”“雾”来写,可以说是典型化的。
接着描写山间四季的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四时”即四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这两句写春、夏之景。春天,山间各种野花竞相开放,幽香扑鼻;夏天,林中枝叶繁茂,浓荫蔽日,气候凉爽宜人。“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这两句写秋、冬之景。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即天空高旷、霜色洁白的意思,这是秋天的景象。“水落而石出者”是就前面提到的酿泉而言的俗话说,飞瀑之下必有深潭。
“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其下亦必有深潭,况且酿泉在山间斗折蛇行,水潭肯定会有不少,一到冬季,泉水枯竭,深潭便水落石出了。这几句写山间四时景色变化的不同也是典型化了的。山林之间的景物如此美好而又变化无穷,所以文中接着写道:“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句是对这一段文章的总结,朝、暮、四时都是回应和收束上文。“而乐亦无穷也”的“乐”,是前面提到的“山水之乐”。由于山间早晚和四季的景物各有不同,因此任何时候来这里都可欣赏到不断变化着的山水之美,所以游山的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前面两段重点在描写山中景物,后面两段则着重记叙游乐的盛况。第三段便是写游人之乐和亭中饮宴之乐。“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负者”是背着东西或挑着担子的人,大约是指在山中打柴的樵夫或者在路上挑担的担夫。后句“伛偻”是驼背的老人,“提携”是被人搀扶的儿童。这几句是描写滁州人安居乐业的升平景象:
大道上,挑担子的边走边唱,走路走累了的在树下休息,有老人,有小孩,一路上前呼后应,来往不绝。好一幅滁人游乐图!这与孔子的学生曾晳所描绘的暮春时节一行人在沂水沐浴,痛痛快快洗了个澡,然后唱着歌回家这种儒家的理想社会何等相似!所以说这种清明盛世的景象,既客观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治滁的政绩,也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崇高理想和政治态度。接着描写饮宴的盛况。“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临溪而渔的“渔”,是动词,即捕鱼的意思。泉香而酒洌,“泉香”是说酿泉的水味道很香,这是强调泉美;“酒洌”是说酿泉水酿的酒味道清醇,这是强调酒美。这句在苏东坡书写的《醉翁亭记》碑里写成“泉洌而酒香”,也可以说得通。
山肴野蔌,“肴”是酒菜,“蔌”是菜蔬,这里泛指乡间的野味、蔬菜。文中列举这些就地取材的时鲜野味,是暗暗地将贬官生活和在京城做官的生活两相对照。醉翁亭上的饮宴,虽然比不上朝廷国宴的山珍海味,但山溪中捕的鱼,酿泉水做的酒,以及各种乡土野味,也别有一番情趣。“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酣”是喝酒喝得半醉的样子。非丝非竹,是说在山中饮宴没有丝、竹之类乐器伴奏取乐,这是暗用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典故。“射”是古时候的一种游戏,“弈”是下棋。所谓“射者中,弈者胜”,都是从好的一面来写,因为射者必有不中,弈者亦必有失败,如果把这败兴的一面也一并写上,就不免倒胃口了。
还有上文写到的“木”是“佳”木,“鱼”是“肥”鱼,这些地方都是作者为文用心之处,必须留意。“觥”是酒具,“筹”是用来行酒令的签子。觥筹交,是说酒杯子和筹码相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起坐而喧哗者,是说大家喝完了酒,离开座位说笑打闹。这几句写醉翁亭上的宴会,大家无拘无束,恣意取乐,所以说“众宾欢也”。这一段极写饮宴之乐,但最后作者留给我们的形象,却是一个面容苍老,白发斑斑,昏然颓倒在宾客中的“醉翁”。“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苍颜”即苍老的容颜,“颓然”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乎”是“于”的意思。“其间”指宾客们中间。“颓然乎其间”,就是醉倒在宾客们中间。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及作记之人,是写“太守之乐”。“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不一会儿,太阳就快下山了,因为斜阳映照,人影也显得散乱了,于是太守起程回府,而宾客簇拥于后。“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树林阴翳,是林间天色发暗的样子。鸣声上下,是傍晚的时候小鸟一面鸣叫着一面在树枝上跳上跳下。有过山林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黎明和傍晚的时候,禽鸟是要在林中喧闹一番的。由此可知作者观察生活的细致。鸟噪暮林,这大约是太守归途所见,因此,作者以为游人尽兴离去,山中便是禽鸟的世界了,它们也一定会十分快乐吧。“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作者由禽鸟之乐,引出这一番耐人寻味的议论来。禽鸟只知道山林的快乐,而不知道人们的快乐;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而不知道太守为什么快乐。这几句话很有一点庄子与惠子论鱼之乐的理趣,但欧阳修所讲的却是一个十分严肃认真的话题。所谓“太守之乐其乐”,含义很深,既表示了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更主要的则是以山中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即乐民之乐,也就是与民同乐,这就是“太守之乐”,也就是醉翁之意之所在。作者认为自己的这种高尚情操,随从的宾客是不了解的。“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文章最后又点出“醉”字来,始终紧扣题意。
这几句说,喝醉了能同大家一道快乐,酒醒了便能写成文章来记叙此事,这又是太守的高明之处。那么,这位太守究竟是谁呢?作者直到最后才亮相,道出自己的名字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庐陵”是作者的家乡,在今江西省吉水县。古人署名常冠以郡望。文章写到这里,戛然而止,给人以余音袅袅、意犹未尽之感。本文虽写于谪贬之时,但文中既没有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情变化,更没有苏东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悲叹,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这是与一般贬放官员寄情山水所不同的地方。诚然,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谪贬生活的愁绪,但没有一字明言,表达得婉由深沉,很有情致。
参考资料
《醉翁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