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徐庶并非演义般神化,但其经历却大体相同。去掉神化的外衣,徐庶的能力到底如何?诸葛亮北伐时对徐庶的一生哀叹为何又成了千古谜团?且看刀掌门今日解读。
徐庶,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生卒年不详,有碑存于彭城。
徐庶帮助刘备打败了曹仁,夺取了樊城。曹操知道后,派人偷偷地把徐庶的母亲抓了起来,并把徐庶引诱到了许都。徐庶临别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徐母听说徐庶被骗来到了曹操这里,愤而自杀。这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叙述,通过这段叙述,表现了刘备的宽厚仁德、曹操的阴险狡诈,表达了徐庶的忠孝不能两全时的彷徨和无奈,徐母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刚直和惨烈。通过水镜先生的多次推荐和徐庶的走马荐诸葛,也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气和能力。
然而,真实的故事又是如何呢?
曹操是在大军南下时在当阳打败了刘备后才俘获了徐母的,徐母也未闻自杀。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徐庶是在诸葛亮来了,并经历了当阳之败后,才离开刘备投奔曹操的。这一出一入,对作者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单福这个名字其实是一个乌龙。
《魏略》中说“庶先名福,本单家子”,这个“单家”是说他出身寒微,并不是指徐庶原本是姓单人家的孩子。裴松之引注《魏略》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轶事:徐庶年轻的时候好行侠仗义,结交了很多朋友。有一次他为朋友报仇而杀了人,之后用白垩(白色的泥土)涂到脸上,披着头发准备逃跑,可还是被官差捉住了。
官府对他进行了严酷的审问,可徐庶就是闭口不言,官府没办法就把他绑到立柱上游街,希望有百姓能够指认他。结果大家都不敢辨认,最后他的同伴认出了他,就于闹市把他夺走了。徐庶得救之后,大为感慨,于是弃武从文,后来终于投靠了刘备。寥寥数语,一个讲义气够朋友的侠士形象跃然纸上。
裴松之在读《三国志》后给徐庶做了一些批注,这些批注来自于一本叫做《魏略》的书,这本书现在已经失传。因为蜀汉没有史书,徐庶后来在曹操那边,所以《魏略》记载了徐庶,还是比较可靠的。
裴松之补充的徐庶大概有几点,这里就不附录原文了。第一,徐庶和孟公威,石广元,诸葛亮一块游学,就是诸葛四友。这三个人读书非常勤奋,学问非常精深,但是诸葛亮只看战略方面。
诸葛亮认为他们只能做到刺史,郡守,自己能做什么官则笑而不答。诸葛亮认为徐、孟、石这三个人是一类,但是史书上关于孟公威和石广元的记载就更少了,因此无法佐证徐庶是个什么样的人。
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官职都不太高,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诸葛亮的感叹至今让人不解,因为在真实的历史上,“剧本”有些不一样。
那么在真实历史上,徐庶的能力是否真的那么强?到了曹操身边,他就真的一言不发吗?
黄初四年(223年),曹操刚刚过世3年,曹丕继位,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想知道徐庶是否“一言不发”,那看看御史中丞是什么官。
同样,这个官还是秦朝时期的发明。其实秦朝的统治体系基本都沿用到了隋朝之前,虽然官名时不时的会变化,但是职能大体相同。汉哀帝时期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后历代相沿。到了曹操这里曾改御史中丞为宫正,取其纠弹百官朝仪的职掌而言。等到曹丕成了魏主,又把老爹那套推翻了,又叫回御史中丞了。
中丞是台、府的长官,御史其实不必过多解释了,满朝文武就属这个人话最多。演义中说徐庶到了曹营“一言不发”那是纯属虚构的,到了魏国尤其是曹丕时期,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话匣子。
因此,徐庶相较于演义来讲,经历大体相同,但就个人情感和政治取向其实还是有较大差别的。通过正史来看演义,也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客观的了解事件的真相。
徐庶在你的心里是什么样子,也希望你能够在下方评论区来给大家说说!